医学 |
医学词典 |
医药 |
中药 |
西药 |
日常疑问 |
急救护理 |
家庭用药 |
男性 |
生育 |
心理 |
女性 健康信息 | 生活 | 性爱 | 性病 | 性爱保健 | 两性健康 | 育儿 | 心理 | 瘦身美容 | 健身 | 服饰 | 情感 |
凡事都讲究适可而止。人体内的免疫系统也恪守一准则:过激反应,反而会伤到自己;若是“刹车”及时,则可免受关节炎、哮喘、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折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院士和安华章副教授等,在细胞层面的研究中发现了机体免疫系统的“刹车”。
这一新发现不仅让科学家对抗病毒免疫反应的“调度机制”多了几分了解,而且“提名”了抗病毒免疫治疗的新候选靶点。最新一期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免疫》发表了他们的论文,这是该期刊首次发表完全由我国科学家在国内完成的研究结果。 科学研究已证实,激活免疫反应的,是机体内一类天然免疫识别受体“家族”,学名叫作Toll样受体。它们能识别病毒,“通知”免疫细胞,并“诱导”后者产生抗病毒的炎症细胞因子和I型干扰素等。免疫细胞和病原体之间的战斗就此开始。二军大科研人员发现,每每免疫反应被激活,就会有一类名为SHP的蛋白磷酸酶伴随出现。进一步研究显示,SHP2分子正是免疫系统中的“刹车”——当病原体统统被消灭后,SHP2会“喊停”,让免疫反应适可而止。一旦身体状况出现异常,“刹车”便“失灵”了,给了疾病可乘之机。有朝一日,随着科研的深入,此类天然“刹车”可“人工制造”,无疑将在抗病毒免疫治疗中大展拳脚。 据介绍,SHP2分子是由国际著名华裔分子生物学家冯根生教授于1993年发现的,人们起初只知道它参与了细胞生长的信号传导过程。它在免疫反应中的负向调控作用,此次是首度发现和报道。冯根生教授对该项研究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此项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免疫学项目,同时还获得了市科委的资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