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医学词典 |
医药 |
中药 |
西药 |
日常疑问 |
急救护理 |
家庭用药 |
男性 |
生育 |
心理 |
女性 健康信息 | 生活 | 性爱 | 性病 | 性爱保健 | 两性健康 | 育儿 | 心理 | 瘦身美容 | 健身 | 服饰 | 情感 |
根据过去多年的研究显示,病毒在感染细胞之前是维持在「沉睡」或「无生命」的状态。当进入寄主后受到刺激,才开始有基因的表现或复制的行为。可怕的是,病毒的正向回馈调控机制(positive-feedback loops)能够将基因启动的过程无限放大,直到寄主细胞破坏殆尽。
一项近日发表于PLoS Biology期刊中的新研究,可望能够藉由阻断项过程而让病毒一直保持潜伏,永远沉睡。研究者Leor Weinberger与Thomas Shenk指出,HIV中负责活化转录机制的调控者Tat会藉由乙酰化(acetylation)来启动一连串的基因表现。若能够降低Tat乙酰化的速率、使其远大于去乙酰化(deacetylation)的速率,应能成功降低HIV的复制。 研究者成功的藉由调控去Tat乙酰化的酵素SirT1来保持病毒的不表现,证明了他的假设。他并表示,虽然这仅仅是开始对抗HIV的起头而已,但减低接触环境中抑制SirT1的物质例如常存于香精的苯丙二氢吡喃酮(亦称二氢香豆素,dihydrocoumarin)应能达到相似的效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