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医学词典 |
医药 |
中药 |
西药 |
日常疑问 |
急救护理 |
家庭用药 |
男性 |
生育 |
心理 |
女性 健康信息 | 生活 | 性爱 | 性病 | 性爱保健 | 两性健康 | 育儿 | 心理 | 瘦身美容 | 健身 | 服饰 | 情感 |
2005年03月28日 Journal of Dentistry,Vol:32,Issue:8,November,2004,pp.667-678 既往研究已证实,转糖链球菌(Sm)、嗜酸乳酸菌(La)和衣氏放线菌(Ai)与牙根表面生龋有关,在我国老年人中日益严重。为此有关学者对离体模型单独培养或联合培养下龋齿菌群的生长、酸化和龋化作了研究。他们用完整取得的48例人类磨牙做牙根样本。将从龋齿损害部位取得的新鲜、野生型细菌分为7个实验组,做单独或联合培养,与牙根样本一起孵育。实验也设定了适当的对照组。用微型培养皿读数器对每个实验组的生长曲线在有氧、37℃下进行24小时监测。24小时孵育后应用pH仪对培养基进行pH值记录。各组的人工牙根损害的平均深度通过偏振光学显微镜对薄切片样本进行检测。结果,与单独培养相比,在“La+Sm”、“Ai+La”、“Ai+La+Sm”联合培养组观察到协同生长现象。La组的平均损害深度比其他单独或联合培养组明显要浅。24小时孵育后,所有培养基的pH值大致相等。现有数据说明,人类龋齿内3种主要菌系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这是牙根表面生龋的重要因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