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医学词典 | 医药 | 中药 | 西药 | 日常疑问 | 急救护理 | 家庭用药 | 男性 | 生育 | 心理 | 女性
健康信息 | 生活 | 性爱 | 性病 | 性爱保健 | 两性健康 | 育儿 | 心理 | 瘦身美容 | 健身 | 服饰 | 情感
当前位置:健康网>>临床快报>> 李连达 靖雨珍:中医理论现代化的探索

李连达 靖雨珍:中医理论现代化的探索


发布:www.liulingling.com 来源: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北京  10009l)
    一、中医学术体系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的性质与特点
  中医学是治病救人的科学,属应用科学范畴,在中医理论中含有丰富的哲学、人文科学、佛学、道学、儒学及诸子百家的思想,是具有社会科学特点的自然科学。过去中医学以经验医学为主,当代则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理论、方法、手段,向现代化的中医学发展。
    2.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理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斗争的结晶,是大量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升华。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高,上升为理性认识,逐渐条理化、规律化、概念化、抽象化,形成了早期笼统的模糊的理论。在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借鉴、吸收、融合了丰富的哲学、人文科学、佛学、道学、儒学以及诸子百家学说的精华.并使其成为中医学术体系的指导思想。些理论和学说在丰富中医理论的同时,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使中医学具有整体性与个体性相结合,规律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抽象与实体相结合的特点,并蕴含了原始朴素的矛盾论、唯物论、辨证法的基本观点,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历经数千年而长盛不衰的持续发展的坚强基础。
    3.中医理论的精神实质与科学內涵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内容复杂深奥难懂,加之后人的喧染夸大、神秘化,使人感到中医理论神乎其神,玄乎其玄,鬼神莫测,世人无法理解。我们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之返朴归真,去伪存真,揭示其精神实质与科学内涵,正确认识中医理论的本质。中医理论由两大部分组成:即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哲学理论部分)及中医理论的主体内容(医学理论部分)。
    二、对中医学术体系的认识
    1.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一哲学部分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精气神”、“五运六气”等学说,来源于哲学、人文科学及诸子百家学说。是广泛适用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及领域的通用理论,而非中医学特有的理论。其本身不是医学理论,而是用以指导医疗实践,推动中医学术发展的指导思想。哲学理论被借鉴、融合于中医理论中,成为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l)“阴阳”学说。
    强调“阴阳互根”、“阴阳平衡”,一旦发生“阴阳偏盛”(阴虚阳亢或阴盛阳衰),甚或阴阳离绝,便会发生疾病,甚或死亡。其精神实质与科学内涵,是古朴的矛盾论,是“一分为二”、“对立的统一”和“对立的转化”,是矛盾的产生、激化、调和与统一。古人用“阴阳”代表一切对立的现象、事物及运动规律,认识万物的发生、发展及转化规律,并以此学说认识和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及变化规律,将“调和阴阳”(调解矛盾)作为防病治病的基本规律。因此,可以认为“阴阳”学说是古代原始的“矛盾论”,而今天的“矛  盾论”则是古代“阴阳”学说的发展、提高与现代化。
    (2)“五行”学说。
    古人将世界万物概括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类物质,以“5行生克”来认识世界万物。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或是“相生”(相互促进),或是“相克”(相互抑制),而不是孤立的、互无影响的。并将此学说用以解释人体五脏六腑各种器官组织之间  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在生理、病理状态下的相互影响。以及在诊断、治疗时的整体性及辨证规律。因此,“五行”学说的实质是原始的、古朴的“唯物论”、“辨证法”。古人以“五行”学说为理论将原始的辨证唯物论用于认识世界万物,特别是认识人体的变化规律,用以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强调人体的整体性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而不是抽象的,局部的,孤立认识问题。
    (3)“天人合一”学说。
    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天人相应”:认为人与自然界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自然界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的健康与疾病.而人类又可主动适应自然界,改造自然界.只有人类和自然界和谐统一,才能保证健康长寿。②“天人合一”:借鉴自然界的现象与变化规律,用以认识人体的奥秘。认识人体五脏六腑、生理病理变化。用类推、比拟的方法来解释人体现象,这种原始的认识论,对于中医学及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使中医理论具有宏观、整体、综合、抽象、概念化等特点,而在具体、准确、精细等方面较差。
    (4)“五运六气”学说。
    是古代原始的预测学及时辰医学,在经验判断的基础上,结合时间特点、自然现象、环境因素及人体状态等多方面情况,预测未来的吉凶祸福、疫病的流行、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也是古代时辰医学 的原始型。包括时辰生理学、时辰病理学、时辰治疗学等,如针灸治疗的“子午流注”学说,便是古代时辰医学对运气学说的具体运用。但由于“五运六气”学说是建立在经验判断的基础上,缺乏足够的科学根据,预测欠准,不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特别是在民间被一部分人发展成算卦、相面、批八字,成为迷信、欺骗的工具而误入歧途。
    (5)“精气神”学说。
    “精气神”学说是对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与宏观认识,广义的“精”是泛指物质而言,是构成人体的精华,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狭义的“精”是指生殖系统传宗接代的精华物质而言。“气”是泛指功能而言,全身之气(“宗气、元气”等)是指全身性整体的功能而言。而局部之气(“心气”“肝气”“肺气”“脾气”“肾气”等),是指局部功能而言。“气虚”是功能减弱,“气逆”或“气滞”是指功能紊乱或功能障碍而言。“益气”是增强功能,“理气”是调节功能等等。广义的“神”泛指生命现象,狭义的“神”是统帅全身的中枢神经(脑)以及精神(情志)活动而言。“精气神”学说的科学内涵就是在物质的基础上产生功能,物质与功能结合构成生命,是对人类(以及各种生物)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规律的高度概括,是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宏观认识,也是对医疗实践、防病治病原则的整体认识。
    2.中医理论的主体—医学理论部分
    中医理论的主体部分,包括“脏腑”“经络”“辨证施治”“四诊八纲”“理法方药”,以及中药理论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性味归经”等等。
    (1)“脏腑”学说。
    是古代对解剖学与生理学的综合概括。是在大量医疗实践中,根据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多种表现的综合、概括,逐渐形成“脏腑”学说。在古代大体解剖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各内脏的生理功能,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科学发展水平,也产生了一些误解。例如古人所讲的“心”,在解剖学上是指心脏而言,而在生理功能方面的认识,则包括了循环系统的“心脏”和统帅全身的“大脑”,故有“心主血脉”与“心者.君主之官”的论断。又如古人所讲的“肾”,在解剖学上是指泌尿系统的肾脏而言,而在生理功能上则包涵了泌尿、生殖、内分泌、骨骼、听觉、遗传等多方面功能。对于古人的“脏腑”学说,不必用现代解剖学、生理学加以对号,过分苛求,在千百年的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一个学术体系,并在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具有一定指导作用。我们不必大惊小怪地纠正古人的误解.而是应该做出科学的、合理的解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动“脏腑”学说向前发展.
    (2)“经络”学说。
    “经络”既不是“凤汉氏系统”、“凤汉氏小体”和“凤汉氏管”,也不是古人早已了如指掌,而今人又找不到的“特定的解剖系统”,至今尚未发现的“新组织结构”,而是古人对信息传导、网络调控及管道运输的宏观认识与总体理解。“经”是以神经系统为主的信息传导、网络调控系统;“络”是以血液循环系统为主的管道运输、体液流动系统,包括动脉、静脉、大小血管以及微循环。因而古人论及“经络”时.或指神经系统,或指循环系统,或兼指两个系统而言。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经络学说”的精神实质与科学内涵,用以指导针灸治疗与学术发展,提高防病治病水平,特别是提高针灸治疗的疗效,更好地解除病人的疾苦。一味寻找“古人早已认识,今人又找不到”的特定解剖系统或“新的组织结构”,是没有意义的。
    (3)“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一大特点,“证”的基本概念是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证”有多重含义:①“证”是认识疾病,明确诊断,指导治疗的“证据”。②“证”是一组有内在联系.有一定规律的症状、体征(即症状或症候)。③一病可见多“证”,伤寒有六经证。一“证”也可见于多病,例如虚证可见于伤寒,也可见于杂病。④“证”涵盖了病因、病机、病情、病位、病期等多种因素。例如“八纲辨证”是将所有疾病的多种病理生理变化及其表现概括为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八大类,“虚实”是反映“正邪”两方面的情况,“虚”为机体状态的虚弱、衰退,“实”为病邪之强盛;“表里”则反映病位在“表”或人“里”,也反映病期,感染性疾患的发展阶段,或传染病的病期;“寒热”既反映病因病机、外邪之性质.如风寒或暑热,也反映人体疾病的性质,如“寒证”“热证”等;“阴阳”则是八纲辨证的整体概况和综合判断,“虚证”“寒证”“里证”为阴,“实证”“热证”“表证”为阳。“八纲辨证”将所有疾病高度概括为八大类,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五脏六腑,外感内伤,各种病因、病机、病位、病情、病期而形成各种各样的“证”。因此,“证”的内容复杂,包罗万象,千变万化,具有高度概括性、不确定性,既有整体性,又有个体性;既有规律性,又有灵活性;既有一致性,又有多样性。各种“证”既可单独出现,又可交替出现,互相转化,其准确定义、诊断标准、界定范围都很困难,与医者的水平、经验及学派都有很大关系。同一病人,不同医者可有不同辨证,其重复性、客观性、规范化、标准化,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上述情况,特别是近代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类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的变化,疾病谱与医学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辨证施治”解决一切疾病的诊疗问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加之“一病”可见“多证”,“一证”又可见于多种疾病,因而“辨证”与
“辨病”结合,已成大势所趋。事实上“辨证”与“辨病”结合古已有之,如破伤风、营养不良、麻疹、天花(儿科的惊疳痘疹)、痢疾、中风等,特别是近年流行的SARS、艾滋病等疾病,更须辨证与辨病结合,才能及时准确地做出正确诊断,指导治疗。因此,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两者共存,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防病治病的有效性。
    中药理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性味归经”等理论,近年已有大量研究与论述,不再赘述。但其中的“归经”与“引经药”的理论,值得重视,这是古人对药物作用的靶点学说及靶向学说的早期认识。初步研究证明,有些中药确有靶向引导作用,具有使药物作用于某些靶点的导向作用,这对于阐明中药作用原理,以及发现新药、新的作用机制将有重要意义。
    中医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本文只能对一部分重要理论略加讨论,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读者参考。
    三、中医现代化是划时代的飞跃
    很多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不同领域提出了“现代化”的要求,我国建国初期提出“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及科技现代化),近年又提出“中药产业现代化”、“中医现代化”及“中医理论现代化”。何谓“现代化”?笔者认为某一领域的“现代化”就是该领域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持续发展”。“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过程,有起点无终点。
    中药现代化、中医现代化及中医理论现代化,就是要求中医学与中医药事业“与时俱进”、“持续发展”.跟上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跟上国家的要求与人民的需要。因此,中医药学与中医理论的现代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不同时期对现代化的要求不同,例如《伤寒论》是秦汉时期中医现代化的标志;《本草纲目》是明代中药现代化的标志;温病学派的创新发展则是清代中医理论与中医药现代化的典范。近年提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方法进行中医药研究,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则是当代中医药现代化的特点。
    中医药现代化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与治病救人的水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创新,只有不断发展创新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现代化的内容包括三部分:即中医理论现代化、中医现代化及中药现代化。由于三部分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同,现代化的进展情况也不同,自1989年提出“中药产业现代化”后.全面推进了中药学及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已取得重大进展,而中医现代化问题复杂、难度较大,进展较慢,至于中医理论现代化则难度更大,问题更复杂,加之争论不休,至今尚未正式启动。
    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中医学及中医事业的发展,继往开来,当前正是乘风破浪,万马奔腾的大好时机。展望未来,中医现代化、国际化,将出现划时代的新飞跃,我辈应团结奋进,不负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
    1.发展创新是关键
    中医学与中医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发展创新.必须强化创新思想、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建设一支具有创新实力的科技队伍。我们还须正确理解继承与发扬的辨证关系,继承不是最终目的.继承的目的在于发扬,而发扬的基础是继承,两者密不可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继承与发扬不可分割,更不是对立、互相排斥或互相取代的关系,长期争论不休不如多干实事,脚踏实地,在实践中寻找正确的前进道路。
    在中医药现代化,特别是中医理论现代化的研究中,仅仅从哲学角度进行研究是不够的,仅仅从医史角度面向过去,对中医理论的发生发展和历史贡献进行史学研究也是不够的。一切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防病治病能力,推动中医学术发展,是为了治病救人,保障人类健康。因此,中医理论现代化必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面向未来,面向实际,为实践服务,切忌坐而论道,空谈阔论,脱离实际,脱离治病救人的目的,也要防止将医学理论研究变成哲学理论之争、各种学派之争。应该强调,中医理论的主体是医学理论,是治病救人的理论,应以医学理论的研究为主,不能用其他理论喧宾夺主,甚或取而代之。
  2.人才是堡延
  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极为重要,能否带出一支好的科研队伍,开拓一些新领域,打出一片天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带头人。老一代学科带头人大部分已退出历史舞台,而新一代学科带头人还不够成熟,他们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特别是创新发展、开拓新领域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在学术界的知名度和权威性还有待加强,特别是领军地位还未巩固,甚至尚未建立。因此,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与提高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我们必须建立一支老中青三结合。多学科并重的人才梯队。重点选拔、培养德才兼备的中青年骨干是非常重要的.但忽视、排斥老大夫和老专家,则是不正确的。医学是晚熟科学,很多中医药专家更是大器晚成,低估、忽视甚或排斥老大夫和老专家.不利于中医学术发展,也不利于中青年一代学者的健康成长。这种趋势应当引起重视,加以纠正。
    3.认真贯彻执行“双百方針”,树立良好的学风
    中医理论内容复杂,历代学者几乎在所有重大问题上都有不同看法,甚至激烈争论,致使中医理论现代化的研究,成为十分敏感的“雷区”,稍有不慎就会引火烧身,成为众矢之的,甚至出现“口诛笔伐”大批判的局面。因此必须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学术问题上有不同看法、有争论,是正常现象,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与人为善,进行学术讨论,树立良好学风。要避免感情用事,在学术讨论中夹杂人身攻击;要避免一花独放、一派独鸣、一言堂等现象的发生。
    有些学术问题长期争论不休,停留在“空战”、“笔战”、“持久战”阶段,坐而论道,引经据典,从概念到概念,从古人到古人,缺乏科学有力、令人信服的根据,很难取得学术界的公认,讲一百句空话,不如干一件实事。因此。我们应该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通过大量实践,收集大量可靠的证据,集思广益、去伪存真,既要充分取其“精华”,也要大胆“弃其糟粕”.才能推进中医理论现代化及中医药现代化,对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有些学术问题,一时不能统一认识,也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将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应该在团结合作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认识,正确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为推进中医理论现代化、中医药现代化以及中医事业的发展而共同努力。

★○№相关文章¤◎◆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药物治疗的临
·叶酸代谢酶基因多态与结直肠癌
·研究质疑激素类抗衰老药实际功
·提高男人性欲的最常用方法
·研究称34%的过敏性鼻炎患者
·阿司匹林降低成年人罹患气喘
·吐白血
·第六节腹部CT诊断
·60Co-γ射线局部照射下颌骨对血
·滞痰
·第五章尿石症--第一节概论
·手麻木
★○№热点文章¤◎◆
·太阳活动高峰年的个人保健
·复旦大学医学院诊断学试题(博
·组图:偷学明星针织搭配10大高
·抽动-秽语综合征不治疗能自愈吗
·王振滔:做企业就像开飞机
·逆反心理之萌萌吃饭
·假孕是怎么回事
·王振滔 以国际化应对反倾销
·虫虫妈谈把尿经验
·天寒要注意“养”眼
·阿根廷首都为餐馆健康食谱立法
·蔡康永:皱纹和斑点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本站部分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法律代表:周林胜律师
网站开发:北京合纵联横网络科技 刘玲玲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