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医学词典 |
医药 |
中药 |
西药 |
日常疑问 |
急救护理 |
家庭用药 |
男性 |
生育 |
心理 |
女性 健康信息 | 生活 | 性爱 | 性病 | 性爱保健 | 两性健康 | 育儿 | 心理 | 瘦身美容 | 健身 | 服饰 | 情感 |
2006年09月14日 Recenti Prog Med. 2006;97(2):94-107. 21 妊娠期一直是女性发生抑郁症的相对高危期,尤其是对那些有抑郁症既往史的女性而言。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约有10%~16%的孕妇达到重症抑郁症的诊断标准,而有焦虑障碍的约为20%。妊娠期的抗抑郁治疗无疑是一个两难的处境。一方面,不控制抑郁症状会影响胎儿胎盘功能,从而引发早产、流产、胎儿生长发育迟缓等围产期问题;但另一方面,妊娠期应用抗抑郁药又可能导致胎儿畸形、新生儿中毒(如戒断综合征、心理异常)等问题。此外,由于惧怕药物的不良反应而突然停药的话,孕妇将会面临诸如抑郁复发等临床问题。已有大量的综述研究显示,在所有抗抑郁药中,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等)的致畸风险较小,因此是妊娠期抑郁症治疗的首选药物。关于文拉法辛、米氮平、丁氨苯丙酮、依他普仑、度洛西汀等药物的安全性资料尚非常有限。几乎所有的抗抑郁药都存在戒断综合征的问题,但多为自限性,且预后良好。至于抗抑郁药对妊娠抑郁症患者所生育子女的神经发育远期影响当前还研究有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