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医学词典 |
医药 |
中药 |
西药 |
日常疑问 |
急救护理 |
家庭用药 |
男性 |
生育 |
心理 |
女性 健康信息 | 生活 | 性爱 | 性病 | 性爱保健 | 两性健康 | 育儿 | 心理 | 瘦身美容 | 健身 | 服饰 | 情感 |
不用打针吃药,只要在皮肤上贴上“膏药”,即可使糖尿病病人症状减轻,或许将不再是梦想。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温龙平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生物技术,成功找到了透皮肽,它能携带胰岛素通过皮肤进入体内,起到治疗作用。美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3月27日发表了这一重要研究成果。
糖尿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1亿3500万人患上糖尿病,预计在2025年将增加到3亿人。我国糖尿病病人总数在4000万左右,每年至少增加100至200万。大部分糖尿病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治疗时必须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 经皮给药是药物通过皮肤吸收的一种给药方法,适合于如糖尿病这样需要多次重复给药的疾病。然而,由于天然皮肤屏障的原因,大多数药物分子通透皮肤的能力极差,且易造成皮肤过敏,找到一个能克服这些缺点的新型透皮增强剂一直是研究人员梦寐以求的目标。 温龙平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独创性地将分子生物学技术—体内噬菌体展示技术应用于透皮研究,成功找到了一个由11个氨基酸组成的能高效帮助蛋白质类药物透皮的短肽。将该肽与胰岛素在生理盐水中简单混合并涂于糖尿病大鼠的皮肤上,即能产生良好的降糖作用。美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认为,该工作“提供了引人瞩目的结果,揭示了一种输运大分子透皮的新策略”。 温龙平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分子生物学、纳米生物医学以及给药系统的研究,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项目负责人和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据温龙平教授介绍,该成果是在大鼠中获得的,透皮肽对人体是否同样有效尚未可知。他领导的研究小组正与上海一家医药技术公司合作进行临床前研究,争取尽快进入人体试验。 或许,这不再是梦想:不用打针,只要在皮肤上贴上一张“膏药”,就可使胰岛素进入糖尿病患者的体内。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温龙平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生物技术,成功找到了一种透皮肽,它能携带胰岛素通过皮肤进入体内,发挥治疗作用。美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今天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经皮给药是药物通过皮肤吸收的一种给药方法,同传统的注射或口服给药相比,具有多重独特的优点,特别适合于糖尿病这样需要多次重复给药的疾病。然而,由于天然皮肤屏障的原因,大多数药物分子通透皮肤的能力极差,大分子亲水性药物如胰岛素尤其如此。 温龙平等将分子生物学技术———体内噬菌体展示应用于透皮研究,找到了一个由11个氨基酸组成的能高效帮助蛋白质类药物透皮的短肽。将该短肽与胰岛素在生理盐水中简单混合并涂于患糖尿病大鼠的皮肤上,产生了良好的降糖作用。这种短肽还能帮助人生长激素透皮。实验表明,该肽促进胰岛素透皮的活性具有高度氨基酸序列特异性,通过短暂打开皮肤屏障起作用。 《自然生物技术》杂志的审稿人认为,此项研究工作“提供了引人注目的结果,揭示了一种输运大分子透皮的新策略”。“将体内噬菌体展示应用于透皮增强剂研究领域,是创新性的,作者完成了一篇令人感兴趣的、引人思考的论文”。不过,据温龙平教授说,这项研究是在大鼠身上做的,对人体是否同样有效尚未可知。他的研究小组正与一家医药技术公司合作进行临床前研究,争取尽快进入人体试验。 日前,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温龙平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地找到了一种透皮肽,它能携带胰岛素通过皮肤进入体内,起到治疗作用。这将有望给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一种简单方便的给药方式。美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于3月27日发表了这一重要研究成果。 经皮给药是药物通过皮肤吸收的一种给药方法,同传统的注射或口服给药相比,具有多重独特的优点,特别适合于如糖尿病这样需要多次重复给药的疾病。然而,由于天然皮肤屏障的原因,大多数药物分子通透皮肤的能力极差,大分子亲水性药物如胰岛素尤其如此。多年来人们应用化学渗透促进剂和物理协助两大类手段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力图克服皮肤屏障,以实现经皮给药。但这些方法均存在不同缺点,如易造成皮肤过敏,不能有效促进大分子药物透皮,需要特别的仪器,成本高,不适合家庭的普遍使用等。 温龙平小组独创性地将分子生物学技术—体内噬菌体展示技术应用于透皮研究,成功找到了一个由11个氨基酸组成的能高效帮助蛋白质类药物透皮的短肽。将该肽与胰岛素在生理盐水中简单混合并涂于糖尿病大鼠的皮肤上,即能产生良好的降糖作用。该肽还能帮助人生长激素透皮,显示它可能对蛋白质类药物有通用性。该肽促进胰岛素透皮的活性具有高度氨基酸序列特异性,通过短暂打开皮肤屏障起作用,并显示毛囊有可能是透皮的通道。《自然生物技术》杂志的审稿人认为,该工作“提供了引人注目的结果,揭示了一种输运大分子透皮的新策略”,“将体内噬菌体展示应用于透皮增强剂研究领域,是创新性的,作者完成了一篇令人感兴趣的、引人思考的论文”。 据温龙平教授介绍,该成果是在大鼠中获得的,透皮肽对人体是否同样有效尚未可知。他领导的研究小组正与上海一家医药技术公司合作进行临床前研究,争取尽快进入人体试验。 温龙平教授简历 温龙平,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 1961年12月生于福建武平。 1982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同年考取CUSBEA计划赴美留学。1988年获洛杉矶加洲大学(UCLA)生物化学博士,1988-1990美国斯坦福(Stanford)大学分子药理系博士后。1990-1993新加坡分子及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任研究员。1993-1995厦门大学副教授。1995-1998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高级研究员。1998年获得美国Cornell 大学MBA学位,之后在美国、加拿大及国内数家生物技术公司任研发总监,并从事高科技企业策略咨询工作。2004年2月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百人计划”教授。在SCI杂志上共发表了论文近20篇,被国际同行引用超过200次,并有多个专利。 主要研究兴趣: 1. 纳米材料特殊生物学功能:探索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富勒烯衍生物及其它纳米材料对细胞生存及死亡的影响。研究这些纳米材料阻断神经细胞及干细胞凋亡的特殊生物学功能及分子机制。 2. 生物分子自组装纳米材料及应用:研究生物分子(如双性的寡肽或多肽)特定条件下自组装形成纳米颗粒、纳米管、纳米腔、纳米纤维等材料的现象及规律,并开拓在生物学、医学、环保及电子学中的应用。 3. 靶向性纳米控释药系统:发展具备器官或病态细胞专一性并可由pH或温度变化控制的纳米颗粒给药系统。将缓释、靶向及控释这三大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蛋白、肽及小分子类药物提供可控性高效载体平台。 4. 癌细胞凋亡:研究化疗增敏剂协同化疗药物促进癌细胞凋亡的效应及分子机理。发展基于纳米颗粒给药系统的新型抗癌药物。 代表性研究论文: Wen LP. et al. Inhibition of NGF deprivation-induced apoptosis by cerium oxide nanoparticles in PC12 cells. Manuscript in preparation. Cao J, Chen L, Wen LP. Polyglutamate derivative nanoparticles: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potential use as protein drug carriers. Manuscript in preparation. 温龙平,唐飞,连崑。 (2003)集成微流体和微阵列探针的微芯片。 中国专利号 ZL 02 2 47727.6 Wen LP, Madani K, Martin GA, Rosen GD. Proteolytic cleavage of ras GTPase-activating protein during apoptosis. Cell Death Differ 1998 Sep; 5(9):729-34. Wen LP, Madani K, Fahrni JA, Duncan SR, Rosen GD. Dexamethasone inhibits lung epithelial cell apoptosis induced by IFN-gamma and Fas. Am J Physiol 1997 Nov; 273:L921-9. Wen LP, Fahrni JA, Troie S, Guan JL, Orth K, Rosen GD. Cleavage of focal adhesion kinase by caspases during apoptosis. J Biol Chem 1997 Oct 10; 272(41):26056-61. Wen LP, Fahrni JA, Matsui S, Rosen GD. Airway epithelial cells produce stem cell factor. Biochim Biophys Acta 1996 Dec 12; 1314(3):183-6. Ahmed S, Lee J, Wen LP, Zhao Z, Ho J, Best A, Kozma R, Lim L. Breakpoint cluster region gene product-related domain of n-chimaerin. Discrimination between Rac-binding and GTPase-activating residues by mutational analysis. J Biol Chem 1994 Jul 1; 269(26):17642-8. Wen LP, Jones KW, Whitlock JP Jr. Analysis of CYP1A1 promoter function by transcription in vitro. Mol Carcinog. 1991; 4(2):93-6. Wen LP, Koeiman N, Whitlock JP Jr. Dioxin-inducible, Ah receptor-dependent transcription in vitro.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0 Nov; 87(21):8545-9. Ruettinger RT, Wen LP, Fulco AJ. Coding nucleotide, 5' regulatory, and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s of P-450BM-3, a single peptide cytochrome P-450:NADPH-P-450 reductase from Bacillus megaterium. J Biol Chem 1989 Jul 5; 264(19):10987-95. Wen LP, Ruettinger RT, Fulco AJ. Requirement for a 1-kilobase 5'-flanking sequence for barbiturate-inducible expression of the cytochrome P-450BM-3 gene in Bacillus megaterium. J Biol Chem 1989 Jul 5; 264(19):10996-1003. Narhi LO, Wen LP, Fulco AJ.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rotein expressed in Escherichia coli by a recombinant plasmid containing the Bacillus megaterium cytochrome P-450BM-3 gene. Mol Cell Biochem. 1988 Jan; 79(1):63-71. Wen LP, Fulco AJ. Cloning of the gene encoding a catalytically self-sufficient cytochrome P-450 fatty acid monooxygenase induced by barbiturates in Bacillus megaterium and its functional expression and regulation in heterologous (Escherichia coli) and homologous (Bacillus megaterium) hosts. J Biol Chem. 1987 May 15; 262(14):6676-82. Wen LP, Fulco AJ. Induction of a cytochrome P-450-dependent fatty acid monooxygenase in Bacillus megaterium by a barbiturate analog, 1-[2-phenylbutyryl]-3-methylurea. Mol Cell Biochem. 1985 May; 67(1):77-81. 联系方式: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邮政编码:230026 电话:0551-3600051 FAX:0551-3601443 E-mail:[email protecte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