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医学词典 |
医药 |
中药 |
西药 |
日常疑问 |
急救护理 |
家庭用药 |
男性 |
生育 |
心理 |
女性 健康信息 | 生活 | 性爱 | 性病 | 性爱保健 | 两性健康 | 育儿 | 心理 | 瘦身美容 | 健身 | 服饰 | 情感 |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所长、“973”首席科学家蒋华良教授及其博士研究生张健等,在与糖尿病相关的葡萄糖激酶构象变化机理研究中,首次在原子水平上解释了葡萄糖激酶激动剂作用原理,发现了3个葡萄糖激酶自调节变构的3个关键过渡态。有关论文日前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美国科学院院刊》上。葡萄糖激酶是调节人体血液中葡萄糖水平的重要酶,主要作用是监控血中的葡萄糖水平,但在特定条件下,由于葡萄糖激酶过度激活或者失活,导致血液中葡萄糖水平过低或过高,继而引发2型糖尿病和高血糖症病变。蒋华良等对葡萄糖激酶激动剂作用原理与其自调节变构酶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不仅首次在原子水平上解释了葡萄糖激酶激动剂作用原理,而且通过势能面扫描和同源分析,发现了3个葡萄糖激酶自调节变构的3个关键过渡态,从而解释了常见突变型病人的特征。科研人员根据个机制,提出在第二个过渡态上的氨基酸突变会加速葡萄糖激酶的失活过程,为阐述葡萄糖激酶在人体内通过自身构象变化调节血糖水平的作用机理以及葡萄糖激酶激动剂的设计奠定了基础。(2006.11.3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