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药学会组织临床一线药学专家对中药注射剂进行研讨,再次把使用中药引发不良反应的问题摆到了人们的面前。也有人就此对所有中药的安全性产生疑问,甚至出现了“使用恐慌”。对种现象,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周超凡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
中药不良反应要比西药小和少 周超凡开门见山地说:“事物总有两重性,中药也不例外,既有促进健康的正面效应,也就是疗效;也有妨害健康的负面效应,也就是不良反应。但中药由于所含的每种化学成分量很少、作用不显著,所以不良反应确实比西药要小和少。即便是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表现得多一些,也并不等于说所有的中药都是这样。” 周超凡进一步介绍说,中医药理论认为,无药不偏,无药不毒。中药即使是单味药,由于所含成分多且复杂,其功能和主治也都是多方面的,不可能仅限于。中药治病往往只利用其诸多功能与主治中的一种或一小部分,其他未被利用的部分就属于与用药目的无关,其“偏性”必然带来不良影响,也就是中药的不良反应。以大黄为例,其功能为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等等。如妇女经前或经期因实热便秘用大黄通便,就可能出现经血过多的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范畴被扩大化了 周超凡说:“现在,由于人们普遍对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不清,而将很多原本属于中药药物‘不良事件’的病例,都归于中药不良反应范畴,将中药不良反应扩大化了。” 他举例说,由于使用假冒伪劣中药、误用其他品种中药,或不属于正常应用范围的滥用、超量使用所出现的问题,甚至未能判定确系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都一股脑儿归罪于中药不良反应。还有的不良反应事件与中药并无因果关系,也被扣上了莫须有的罪名。他认为,要准确判断中药与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即使是有经验的医师,如果没有掌握足够的证据,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不是中医药专业的人员,更不应不负责任地下结论。
确认中药不良反应的难点在哪儿 周超凡分析说,如从原料和制剂两方面入手的话,原料质量与药材的品种、生长环境、年限、采收季节、炮制加工、储存条件有关;制剂质量与制备工艺是否合理、质量标准是否合理、药品质量是否可控等有关。单就品种是否正确来说,缺乏足够中药材专业知识的人是很难确认的。其次,是否属于正常的用法用量不易界定。中医用药讲究辨证施治,中药的应用范围本来就缺乏明确的界限,加上用药时往往对病人的病症了解、记录不清或不准,出了问题很难界定。而中药饮片的用量又因医生的经验而差异很大,况且目前中医药人员对《中国药典》规定的用药量还有较大争议。再者,中医习惯用复方治病,药味多、成分复杂,药力又不专,在药效不显著的同时,药物的有害反应也不易发现和确认。 周超凡最后说,现在,中药不良反应被扩大化的现象已司空见惯,很多原本不是中药不良反应的问题,也被归罪于中药不良反应,甚至在国内外造成恐慌,大大影响了中药的声誉。所以,正确看待这一问题,既有学术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由于在中药不良反应监测方面,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因此,在科学对待中药不良反应的同时,应加大监测力度,不断提高学术和管理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