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医学词典 |
医药 |
中药 |
西药 |
日常疑问 |
急救护理 |
家庭用药 |
男性 |
生育 |
心理 |
女性 健康信息 | 生活 | 性爱 | 性病 | 性爱保健 | 两性健康 | 育儿 | 心理 | 瘦身美容 | 健身 | 服饰 | 情感 |
2006年11月21日 新华网
38
11月16日“第三届上海国际呼吸病研讨会暨第十四届亚太呼吸治疗学会联合会议”召开。大会宣布:医学界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取得了系列成果,慢性阻塞性肺病防治前景日趋光明。
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白春学教授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个难以逆转的病变过程,以往被认为在诊断和治疗上很难有所作为,缺乏缓解病情和减少肺部功能损伤的有效措施。如今,在诸多科学家的努力下,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基础研究不断深入,一些新药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初步研究提示,有效戒烟、应用新的抗炎药物和修复肺损伤等防治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主要发病原因包括吸烟、大气污染、感染、过敏因素等。慢性阻塞性肺病可导致肺功能障碍、肺动脉高压,进展到一定程度即产生低氧血症,随后出现高碳酸血症和呼吸衰竭,导致死亡。 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约4千万人。白春学教授指出:年龄大于40岁、有长期吸烟史、暴露在污染的工作环境中、有咳痰喘症状的人属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高危人群,必须进行积极预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