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02日 Eur J Orthod. 2005 Aug 19; [Epub ahead of print]
34
日本北海道保健医疗大学的Yoshida I博士及其同事对治疗成功组和未成功组初始骨骼形态学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预测上颌骨前伸矫正器(MPA)和颏兜治疗最终结果的新方法。该研究包括32名III类错位咬合的日本女孩(平均年龄:10.2岁),分别在开始应用MPA和颏兜治疗时(T1)、去除矫正器时(T2)和最终的治疗后时期内(T3)拍摄头颅X线照片。根据T3时的治疗预后将受试者分为两组。结果显示,治疗未成功组在T1时的下面高(ANS-Me)、总面高(N-Me)、面高比率(ANS-Me/N-ANS)、上颌骨位置、下颌平面和下颌角均显著大于成功组。辩别分析显示,下面高和下颌角是在T1时判别两组的显著决定因素。自T1至T2期间,尽管两组的上颌骨前移情况几乎相同,但成功组的SNB减小了1.6度,而未成功组则减小了0.4度。在矫形治疗后应用多托架系统进行了二期治疗(T2至T3)。自T2至T3期间,成功组的SNA增大了0.4度,而未成功组则减小了0.7度。Yoshida博士等总结认为,些结果提示,面颅骨的垂直距离对于预测应用MPA和颏兜治疗的III类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确定的判别公式可有效预测最终的治疗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