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6月24日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5 Vol.26 No.2 P.79-81
8
(南京)为了提高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研究者分析1988年至2002年资料完整、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38例。临床表现:高血压34例、血尿4例,体检发现肿瘤2例。33例检测尿VMA及血、尿儿茶酚胺。尿VMA及血尿儿茶酚胺升高分别为30例(91%)和28例(85%)。B超检查38例,阳性率92%、CT扫描34例,阳性率100%。术前服用α受体阻滞剂29例。6例在硬膜外、32例在全麻下手术。6例经膀胱、19例经腹、10例经腰、3例经腹腔镜手术。结果肿瘤部位:膀胱壁6例、肾门区域7例、肾上极区9例、肾下极区4例、肾上腺前外上方10例,多发2例。切除肿瘤32例,包膜下剜除肿瘤6例。手术切除瘤体直径2~9 cm。随访13个月~10年,34例高血压术后血压正常26例、仍有高血压2例。肿瘤复发、转移9例,恶性嗜铬细胞瘤10例,死亡5例。可见 VMA及血、尿儿茶酚胺是定性诊断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主要依据,CT诊断定位准确、131碘-间位碘代苄胍(131I-MIBG)定位准确、敏感性高,且可作为治疗措施。术前降压、扩容、纠正心律失常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经腹径路手术暴露良好,肿瘤外侵时可作囊内剜除,术后应密切随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