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医学词典 |
医药 |
中药 |
西药 |
日常疑问 |
急救护理 |
家庭用药 |
男性 |
生育 |
心理 |
女性 健康信息 | 生活 | 性爱 | 性病 | 性爱保健 | 两性健康 | 育儿 | 心理 | 瘦身美容 | 健身 | 服饰 | 情感 |
乳腺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近100年来,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乳腺癌的治疗取得长足进展。但长期以来,乳癌研究的重点总是更多地关注手术、化疗、放疗和内分泌等治疗领域,而对于上述手段以外的其他相关因素(如心理治疗)在乳癌整体治疗中的作用少有涉及。分析影响乳癌预后的各种相关因素,对于提高乳腺癌整体防治水平,可能是一条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心理因素对乳癌预后的影响,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但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医生和却对此考虑甚少,医生往往凭借自身的“经验”判断和“感觉”去把握,带有很大的差异性和盲目性,而病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也很少提出相应的要求和治疗。 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精神肿瘤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科学,越来越受到肿瘤科和精神科医生的重视。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与乳癌的预后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 1979年,英国国王医学院教授S.Greer首先应用心理测试的方法,分析乳癌患者术后心理状态对预后的影响。研究者将术后患者的心理状态分为四种类型:拒绝否定型(患者常常表述为:“我没有患癌,医生因为谨慎,才切除了我的乳腺”),征服型(“我一定能够战胜乳癌”),被动接受型(“我知道是乳癌,但医生已经按常规给我做了治疗,只能样了”),无助型(“他们对我的病什么都没作,我完了”)。结果发现:术后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前两种类型比后两者显著延长。这个研究也弥补了以往仅凭生物学理论评估乳癌预后的不足。 在此基础上,人们还尝试了通过心理介入的方法,治疗有心理障碍的乳癌患者。1989年,美国斯坦福医学院心理学教授DAvidSpiegel研究了心理介入疗法对转移性乳腺癌的生存影响,结果发现通过实施心理介入的方法,可以显著改善疾病的进展与生存。 英国南曼彻斯特大学医学院Maguire观察了乳癌切除手术与心理状态的关系。作者选择了75例病人,由精神科护士对其进行术前术后的专业护理,而对照组采用手术后常规外科护理。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发现研究组中,术前有76%的患者需要心理辅导,在通过心理治疗后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而对照组中,只有15%的患者主动要求心理治疗。研究组中,术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只占12%,而对照组为39%。由此可以看出,乳癌患者的心理问题在临床工作中是较为普遍存在的,确实需要心理方面的干预。 随着医学的发展,各种新型的技术与药物不断出现,由其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应当引起医生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研究。英国国王医学院的心理教授Fallowfield通过严格的随机比较保乳手术和全乳切除术发现,患者对于不同的手术方式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明显差异。在全乳切除组中,压抑和焦虑的发生率分别为21%和26%,而保乳手术组中为27%和31%,且后者发生性功能障碍者达到38%。保乳手术并没有在生活质量和心理方面使患者获益。新技术并没有像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这一点在日常工作中应引起医生和患者的注意。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心理问题是独立于技术之外的。心理问题不仅贯穿于乳癌患者治疗的全过程,还程度不同地影响着患者的预后。认识和实施心理治疗,对于乳癌的整体治疗不仅是一个补充,即使在医学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将来,心理问题也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