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医学词典 |
医药 |
中药 |
西药 |
日常疑问 |
急救护理 |
家庭用药 |
男性 |
生育 |
心理 |
女性 健康信息 | 生活 | 性爱 | 性病 | 性爱保健 | 两性健康 | 育儿 | 心理 | 瘦身美容 | 健身 | 服饰 | 情感 |
7月24日,欧盟25国经过长时间的辩论后,以多数票同意的形式决定拨款510亿欧元,继续资助欧盟国家境内的研究人员有限度地开展人类干细胞研究。而在7月19日,美国总统布什首次行使否决权,否决了被称为H.R. 810议案的《干细胞研究加强法案》,此举在美国国会、科学界和民间引起轩然大波。但布什一举动不会影响美国各州政府、企业和私人基金等对干细胞研究的资助,国际科学界干细胞研究也将一如既往地进行下去。 争论还将继续下去 干细胞与克隆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几乎涉及了所有的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学领域,此次美国和欧盟对干细胞研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实际上并不是这一次才表现出来,早在英国公布其干细胞研究指导原则时,美国就一直持反对的态度,可谓“积怨已久”,这次只是由于美国总统布什首次动用了否决权,才使事情显得有点“大”。 美国与欧盟的干细胞研究之争,实际上是“文化或宗教之争”。以的技术,胚胎干细胞的获取主要还是来自早期发育的囊胚,而在这一阶段则涉及到许多对生命或“人”的界定问题,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民俗、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世界各国对“人”或生命的界定并不完全一致。如何看待胚胎成为干细胞研究最为激烈而敏感的伦理之争之一。胚胎是不是生命,是不是“人”已经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在反对者看来,不管哪一种来源的胚胎干细胞,提取胚胎干细胞时必定会损毁胚胎,这样无异于毁灭生命。 治疗性克隆和克隆人从技术上来讲,其最早期第一步的技术,即以“核移植”为核心技术的克隆技术是完全一样的。但此后将出现两个可选择的路径,一是将从囊胚获取的胚胎干细胞用于疾病治疗,二是将其放回生殖发育系统里面,复制出完整的一个个体来,即克隆人。争论也就由此产生了。 目前,国际社会对干细胞研究的态度可谓“三足鼎立”,一是受到文化、宗教习俗影响大的国家将早期囊胚定义为“人”,这些国家坚决禁止胚胎干细胞研究;二是以西欧国家为主的英国、法国等国家更为理性,在制定相关法规和伦理准则中积极推进干细胞研究,这其中也包括中国、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三是持观望态度,既不推进,也不限制。对“人”的定义是什么,怎样才能不损害人类的尊严等等,各国文化和宗教背景不一,对此看法差异巨大,争论不休,且这场争论在短期内不会停止。 推动生命科学向前发展 干细胞是人体及其各种组织细胞的最初来源,具有高度自我复制能力、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可植入性和重建能力等特征。即这些细胞可以通过细胞分裂维持自身细胞群的大小,同时又可以进一步分化成为各种不同的组织细胞,从而构成机体各种复杂的组织器官。美国Science杂志公布的1999年世界十大科技成果中,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名列榜首,近年曾数度入选世界十大科技进展。因此,干细胞的研究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生命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干细胞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人胚胎干细胞的克隆成功、核移植技术的成熟以及成体干细胞的可塑性研究等领域。干细胞研究已经成为各个国家争相抢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制高点。 随着干细胞研究和克隆技术的发展以及干细胞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使得人类有可能在体外培养某些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我们所需要的各种组织细胞,以供临床所需。以此为目的的干细胞研究几乎涉及人体所有的重要组织和器官,也涉及人类面临的大多数医学难题,如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恶性肿瘤、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症等疾病的治疗。 干细胞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是生命起源与个体发育,蕴含着人体发育、疾病、衰老等等的奥秘,涉及到干细胞分离纯化、分析鉴定、体外培养、定向诱导、组织工程、器官发育与移植等关键技术。以干细胞为核心的替代或再生治疗为束手无策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各种慢性或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带来了希望;同样,以干细胞为载体的基因治疗则为各种遗传缺陷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曙光。这将带动一门全新的“再生医学”的发展和产业化,促进医学的革命。同时,干细胞与克隆技术的研究还将在功能基因组研究、蛋白质组研究、动植物品种改良及其生物反应器研发、新药研发与评价等方面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促进生命科学和制药工业的革命,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生命伦理与时俱进 虽然美国总统布什这次动用了否决权,否决了《干细胞研究加强法案》,但这也只是代表了美国联邦政府的态度,并不能否决或阻止各州的干细胞研究。美国各州的政府、企业、私人基金等仍然可以一如既往地为干细胞研究提供资助,不会受到多大的影响。如在布什否决了《干细胞研究加强法案》后,美国加州政府很快就公开表态,将继续资助干细胞研究。 科技与伦理本身是互动的。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当某些新技术出现时,伦理的限定也有其积极的一面,特别是某些技术具有“双刃剑”的性质,用得好,可以治疗疾病、延年益寿;用坏了,可能改变和毁灭人种。因此,如果不加限制地放任某一新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必是一件好事,这种伦理学之争或伦理学限制,对新技术的健康成长是有帮助的。 当然,如同自然科学的发展一样,伦理学也是随着文化、习俗等的变化而发展的。随着技术的发展,也会在所涉及的伦理问题上找到一个大家公认的“平衡点”和需要共同遵守的准则。例如,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试管婴儿和人工授精技术,当时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随着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和日趋成熟,目前已经没有人指责试管婴儿不道德、不符合伦理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已经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中得到应用,并为众多家庭带来了欢乐和希望。 需要指出的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由人来操纵的事情是很难确保100%规避风险的,这不仅需要道德和良知,更需要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来规范研究人员的行为。在一些涉及人类重大疾病和敏感问题的研究项目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历来是重视和支持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关注由此带来的生命伦理和生物安全问题,承认和遵守国际公认的生命伦理基本原则,支持就禁止克隆人形成国际公约。2003年12月,科技部、卫生部联合发布了《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明确规定我国禁止进行生殖性克隆人的任何研究,还对人胚胎干细胞的获取途径、研究的行为规范进行了明确说明。 随着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对干细胞应用内在机理的不断阐明以及各国政府对干细胞研究的放松限制,也体现着生命伦理学在不断发展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干细胞研究的日益深入、成果的不断涌现,作为对自然科学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生命伦理学也会随着干细胞的研究而不断发展,并积极地促进干细胞研究领域的健康发展。 干细胞的研究与克隆技术的发展,已经并将继续打破一系列传统的自然科学概念,这是一场石破天惊、天翻地覆的科学革命。这场革命目前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也许有朝一日会出现“映日荷花别样红”。但这场革命是福,是祸?抑或存福也存祸?是开辟了人类的新纪元,还是人类的末日?目前恐怕还难以说得清楚,只能靠科学、靠实践、靠人类的智慧和历史去解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