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医学词典 |
医药 |
中药 |
西药 |
日常疑问 |
急救护理 |
家庭用药 |
男性 |
生育 |
心理 |
女性 健康信息 | 生活 | 性爱 | 性病 | 性爱保健 | 两性健康 | 育儿 | 心理 | 瘦身美容 | 健身 | 服饰 | 情感 |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倡导建立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体现了中医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继2003年中医体质研究被列入国家“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后;2005年,“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被列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专项“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课题;其主持的“中医体质理论与应用研究”近期又获得了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此外,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医体质学》业已经出版,标志着《中医体质学》已进入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范畴。日前,记者采访了王琦教授。 ■内涵:为个体化诊疗提供依据 中医体质理论的提出就是在保持辨病、辨证理论内核的基础上使其与辨体相结合,既完善了理论,又有利于临床。中医体质学的理论成果,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的拓展深化和诊疗调控产生了重大的整体影响,所建立起来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对原有理论框架产生了新的突破。 王琦认为,在中医理论体系上,由于中医体质理论的融入,可以拓宽以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理论框架,并且阐明中医学有关“形神合一”、“三因制宜”等思想的科学内涵;在病因病机上,由于体质因素得到重视,可以延伸“三因”学说的内容,从禀赋体质角度拓展对遗传性、过敏性疾病的认知;通过体质预测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能够丰富病机学说的内涵;在诊疗体系上,由于将辨体与辨病、辨证相结合,既可以扩展以四诊、八纲为主的诊断学内容,又可以为临床治疗学提供新的模式;在防病治病上,由于体质干预思想与方法的应用,能够丰富和深化“治未病”、“治病求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理论与实践,为个体化诊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外延:带动中医诊疗体系创新 王琦在开展中医体质理论长达近30年的研究中,在临床方面,进行了体质类型与易罹病症关联研究,发现多种疾病与某种体质的关联性(如痰湿体质与卒中、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相关)。通过中药改善体质的研究,提出“体质可调论”。通过制定相关处方,开展改善痰湿体质和治疗小鼠I型超敏反应的研究,揭示了中药干预对体质状态的改善作用。提出了“体质三级预防”理论,即依据不同体质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正确地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期尽早治愈疾病、恢复功能、促进健康、提高的生活质量。 王琦认为,依据新的医学实践进行学术创新,是中医学持续发展的源泉和需要。临床上既要发挥中医辨证、辨病论治的优势,更应从疾病的本质,所患病之人的体质特征上去寻找发病规律、病变特点,注意辨体用方,辨体用药及其宜忌,使治疗更具有全面性,对辨体论治的运用规律进行科学、系统、深入探讨,可以带动整个中医诊疗体系的创新。 ■影响:引发国际学术界关注 自中医体质学说创立以来,在中医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有关体质学说的论文、论著达数百篇(部),各地开展了多项体质课题研究,使中医体质学研究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中医体质学》教材出版专家座谈会上,天津中医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认为,王琦在对古今中外体质理论整理挖掘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研究探索,终于将中医体质学说发展成为中医体质学一学科。学习中医体质学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从重视“病”转变到重视“人”,为个体化诊疗提供依据,对临床治疗很有价值。同时,中医体质学也丰富了“治未病”的理论。 国际学术界对中医体质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中医体质学》在日本被多次翻译出版,有关论文论点在海外被研究应用。在不久前教育部召开的“中医体质理论与应用研究”项目鉴定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等鉴定委员一致认为:“中医体质学的研究体现了科学与人文互补互动,丰富了医学科学内涵,对实施个体化诊疗有明显的贡献。其所发现的有关体质分类、体质差异等重要科学现象特性与规律,为生命科学提供了新的认识方法和体系。对把握中华民族的体质特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文/本报记者 熊昌彪 ■相关链接: 体质是人体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和机能代谢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殊性。体质的差异是人体内在脏腑阴阳气血之偏颇和机能代谢活动之差异的反映,代表了个体的整体特征。体质与疾病密切相关。疾病是致病因素与机体正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正气的强弱、正气内在的倾向性是个体体质所决定的。各种类型的体质虽然均属于生理常态,但其中所包含的相对稳定的阴阳偏颇则是疾病状态时阴阳失衡的内在因素和依据。具有某种不良体质倾向的人,当激源作用于机体时,体质倾向超过一定的阈值即可发病。体质的倾向性使人对致病因素或疾病具有不同的易感性,特定的体质与相应的病邪之间具有特殊的亲和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