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医学词典 |
医药 |
中药 |
西药 |
日常疑问 |
急救护理 |
家庭用药 |
男性 |
生育 |
心理 |
女性 健康信息 | 生活 | 性爱 | 性病 | 性爱保健 | 两性健康 | 育儿 | 心理 | 瘦身美容 | 健身 | 服饰 | 情感 |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应清醒地看到,自上个世纪70年代冠心Ⅱ号等有显著疗效的活血化瘀方药问世之后,血瘀证研究鲜有自主创新和突破性进展,研究进入了一个平台期。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史载祥提出,中医学“气”与气体信号分子在气的来源和中介功能方面相关,故应从气血相关全面认识血瘀证。也为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研究走向深入提出了新的思路。 ——编者按 临床实践证实,气虚血瘀证应用益气化瘀法治疗比单纯活血化瘀可提高临床疗效,而行气化瘀法对气滞血瘀证亦有良效。可见“气”的理念导入,是提高血瘀证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但此中的“气”除了功能的含义外,其物质基础、作用机制以及气血关系究竟如何,半个世纪以来,虽经数次论证,均无定论。近年来,气体信号分子的不断问世以及“气体生物学”概念的提出,为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 ■中医“气”与气体信号分子的联系 中医学认为气是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营养、中介的功能,具有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双重属性。《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历代医家有关“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的论述,反映了气血在生理病理方面是相互为用,而又相互致病的密切关系。深入探讨气的本质和气血关系,对中西医结合血瘀证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中医“气”的来源与气体信号分子 气主要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肺吸入的自然清气。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表明中焦是气血的化源,肺主气司呼吸,在气血生成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 与心肺关系最密切的气的概念是宗气。宗气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相合而成,具有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的作用。这与现代医学的认识相一致,肺是机体气体交换及代谢的重要场所,任何气体成分的变化均可能对肺循环产生重要影响。虽然氧气是吸入体内的气体的精华部分,但不是宗气的全部。环绕地球的能直接影响人体的大气主要是对流层内各种气性物质分子,其中氮气78%,氧气21%,其余为二氧化碳(CO2)、水蒸气、惰性气体及二氧化硫、一氧化氮(NO)等。因此,中医学“气”的概念在可感知和检测的物质层面上是广义的,不只是狭义的氧气,应包括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大气和我们体内的各种气体。气体信号分子的发现也为此提供了重要佐证。 气的中介作用 气作为感应、传递信息的载体,充斥于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成为它们相互联系的中介。人体内各种生命信息,通过气的升降出入运行来感应和传递,构建了人体各部位之间的密切联络和调控机制。气的这种中介作用发挥的通路主要是经络系统,由气血的循行来完成;另外,气作为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具有弥散、穿透的特点,能独立发挥作用。气的中介调控效能与气体信号分子相似,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特征。 ■气体信号分子与血瘀证研究 气体信号分子的生理特点和功能具有中医“气”的特点,在体内广泛分布,发挥“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的生理病理作用。气血关系以气为主导,决定了气血之间必然形成“气病血亦病,血病气必病”的病理状况。血瘀证的产生莫不与气机失调有关,如气郁则血行不畅,气滞则血行瘀滞,气虚则行血无力,均可形成瘀血。王清任、张锡纯等医家对从调气治疗血瘀证有深刻见解和独到经验,其所制逐瘀之方,必配行气、调气、补气之品。因此,血瘀证研究要从气血相关入手,才能全面深入。 气体信号分子与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是覆盖于血管腔表面的光滑内膜和机械屏障,维持血液在血管腔内的正常流动以及血管内外物质的交换。近年来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可合成、分泌多种血管活性物质,有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白细胞黏附,抗凝血和血栓形成以及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血管新生等作用,机体所有器官、组织无一不受其影响和调控。NO是内皮细胞产生的最主要的舒血管物质,乙酰胆碱、缓激肽、组胺等的舒血管作用均由NO介导。不同区域的血管(包括冠状动脉)在正常条件下均有NO的基础性释放,调控该区域血管的紧张度,并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气的固摄作用和推动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阳气可“卫外而为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这种对气(卫气)和脉的描述与血管内皮的功能有相似之处,气体信号分子的调控异常会导致血脉瘀滞。 气体信号分子与微循环 氧供微循环是指直接参与生物体细胞、组织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心脏的搏动主要表现在推动动脉血的循环上,而毛细血管的微循环则是由气体信号分子来调节的,中医学称之为气化功能。就人体生理病理与气的关系而言,除机体组织、器官的供氧外,研究最多的当属体内生理性气性物质NO、一氧化碳(CO)和硫化氢(H2S),它们广泛存在于血液、组织液中,是参与微循环调节的重要血管活性物质。不仅参与人体循环、呼吸、消化以及神经等多个系统的生理过程,也与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等病理变化过程密切相关。 既往的活血化瘀研究主要是针对改善血供和氧供,我们认为应提出广义的“气供”概念,即“气”应包括含氧原子的氧气(O2)、NO、CO、CO2和不含氧原子的目前已知的H2S(可能还有新的气体分子有待发现)。从中西医结合的视角,不仅应重视血循环的灌注研究,更应注重血压建立和组织灌注恢复后所面临的实质性问题——氧供和气供障碍。以心脏为例,溶栓、介入治疗虽然恢复了心外膜冠脉再灌注(其实只是大血管水平的血运恢复,而对微循环的改善不良,导致再灌注损伤和无复流现象),但心肌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并不一定改善。而微循环改善也不一定改善组织的氧供和氧利用。 气体信号分子与自由基 自由基是人体内广泛存在的具有强活性的不配对电子的离子、分子、原子或基团。在生理状态下,有些分子氧能还原为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维持着需氧有机体的物质、能量代谢和信息传递,同时兼具杀灭细菌的防御免疫功能。体内生理性气性物质NO、CO、CO2和H2S也可看作是相对稳定的气体自由基,具有高度生理活性,发挥舒血管等重要生理作用。自由基与细胞信号转导之间的内在关联已引起关注。自由基和气体信号分子都是在人体内广泛存在的、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质,两者均与人体的代谢、循环、免疫功能有关。但是,如同氧自由基在体内积累会对机体造成损害,体内的气体信号分子也遵循着中医“亢则害,承乃制”的规律,过量也会产生毒性作用,类似中医的气滞、气逆病机。 气体信号分子与活血化瘀药物研究 硝基类舒血管药物用于临床已有100多年,人们晚近才清楚其作用机制,实际上是NO的供体。硝基类舒血管药物引起的血管舒张直接取决于NO的生成量,并有量效关系。对血瘀证有治疗作用的硝基类舒血管药物通过气体信号分子发挥作用,这为进一步研究具有气体信号分子供体作用的活血化瘀中药提供了借鉴和思路。例如,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前期对有“宣通温补”(《本草拾遗》)作用的大蒜素(分子式C6H10S3)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表明,大蒜素能调控升高血中NO和降低内皮素水平,对血管平滑肌的作用机制与H2S有多个相似的途径,提示含3个不稳定硫基的大蒜素可能作为H2S的供体,通过气体信号分子调控途径发挥活血化瘀作用,其确切机制正在进一步研究证实。 总之,中医“气”的概念较难把握,但气毕竟是物质的,有其物质基础才能完成其重要功能。《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国内已有人对气的物质基础从多个层面进行类比研究,赋予气以新的内涵。随着对体内气性物质种类、功能的深入探讨,气的客观实质必将得到科学的验证和解释,中西医可能在“气”的层面找到新的结合点。气和血是机体复杂调控体系的两大要素,我们不仅应重视其各自独立的生物学效应及作用机制,更要注重其协同作用的研究,从气血相关来全面认识、研究血瘀证,才能使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研究走向深入。 □史载祥 ■相关链接: 气体信号分子是指一氧化氮(NO)、一氧化碳(CO)、硫化氢(H2S)等生物体中普遍存在的化学结构很简单的小分子气体物质,具有分子量小、持续产生、弥散迅速、作用广泛等特点,能自由通过各种生物膜,彼此相互作用,对来自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的不同类型细胞发挥重要的生物学效能。 “气体生物学”概念的提出基于上述发现和研究。日本学者通过总结近年来气体分子在机体中产生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情况,更进一步提出了“气体生物学”的概念,认为人体所消耗的大部分氧气(O2)是生成ATP,剩余的O2被用来氧化生物合成,包括合成血管活性物质(如前列腺素)和二级气体型活性物(如NO和CO)。因而O2不仅用于维持能量的供应,而且能调节组织的血供。内源性生物活性气体能参与细胞和组织功能调节,气体分子轻松进入受体蛋白内部并发挥其生物学效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