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医学词典 |
医药 |
中药 |
西药 |
日常疑问 |
急救护理 |
家庭用药 |
男性 |
生育 |
心理 |
女性 健康信息 | 生活 | 性爱 | 性病 | 性爱保健 | 两性健康 | 育儿 | 心理 | 瘦身美容 | 健身 | 服饰 | 情感 |
本报讯(实习生徐晶卉记者姜澎)中医诊疗依然必须依赖传统的“四诊”来采集信息,远程仪器诊疗虽有一定发展,但短时间内不能代替传统方式。昨天,在张江创新港召开的第三届国际中医药工程学术会议上,中国中医科学院刘保延教授表示,仪器诊疗还只能作为参考,如果要真正进行诊疗,仪器的研发之路还很长。 据介绍,目前我国的仪器诊疗在高科技支持下开始向化迈进。但因为中医诊疗更多强调医生的感觉和经验,而不像西医那样可以完全依赖于精确的检测数据来进行诊断,仪器诊疗手段只能作为参考。比如,在望闻问切中有一个重要的判断指标就是“舌象”分析方面,虽然仪器诊疗对舌色、舌色指数、苔色、苔色指数判断准确率能达到90%,但是对于润燥、厚薄、裂纹、胖瘦、腐腻等基本判读则较低,至于对面色的判断,准确率则更低。上海中医药大学杨华元教授表示,仪器诊疗通过巨大的数据量化,诊断出的症状具有客观性,相对规范化,但是它没有自己的经验,只能通过医生的经验形成一个建模,所以目前还无法判断一些细小的症状,来针对每一个人的不同情形,只能作为中医诊断的一个参考标准。 一些专家乐观地表示,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其他学科的加入,未来的“四诊”仪器将能更准确细致地判断人体症状。 据悉,本届大会围绕“中医药工程与人类健康”的主题,针对中医诊疗技术的标准化、中医器械的研发、中医药器械的装备等关键问题展开了新角度、高层面的讨论,对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学科交叉发展提出了新思路、新方法。来自国内外及港澳台地区的120名学者参加了会议,46位专家分别在大会上进行了学术交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