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医学词典 |
医药 |
中药 |
西药 |
日常疑问 |
急救护理 |
家庭用药 |
男性 |
生育 |
心理 |
女性 健康信息 | 生活 | 性爱 | 性病 | 性爱保健 | 两性健康 | 育儿 | 心理 | 瘦身美容 | 健身 | 服饰 | 情感 |
2006年08月25日 医业网
11
英国研究者在8月的《神经病学年鉴》(Ann Neurol 2006;60:174-180.)上报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可预测卒中后的认知结果和死亡率。短于正常端粒长度表明认知下降、痴呆和死亡风险较高,而较长的端粒长度反应认知下降和死亡的较低风险。
Newcastle总医院的Thomas von Zglinicki博士及其同事随访了195例卒中后2年的认知功能和卒中后5年的生存。在基线(卒中后3个月内)和卒中后2年测量患者的外周血端粒长度。 基线时端粒长度较长的患者,其死亡和痴呆的危害比是0.52。端粒长度低于中位值的患者,在2年时的痴呆风险是端粒长度高于中位值患者的近5倍,前者与后者相比较的相对风险是4.6。端粒长度每增加一个碱基对,死亡风险几乎加倍。痴呆风险不受年龄、心血管风险或ApoE4等位基因状态影响。 von Zglinicki博士指出:“卒中后痴呆缓慢发生,通常在数月以后。由于端粒长度较短的个体有较差的抗氧化剂防御,所以卒中后改善抗氧化剂防御可能有帮助,并且端粒长度可能是检测种治疗成功的标志,但是我们对个体端粒动力学知之甚少,因此,只是一种推测。” 研究者说,他们目前正在研究细胞成分,特别是线粒体、自由基生成、端粒长度调节和细胞衰老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分子生物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