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医学词典 |
医药 |
中药 |
西药 |
日常疑问 |
急救护理 |
家庭用药 |
男性 |
生育 |
心理 |
女性 健康信息 | 生活 | 性爱 | 性病 | 性爱保健 | 两性健康 | 育儿 | 心理 | 瘦身美容 | 健身 | 服饰 | 情感 |
2005年06月02日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 Vol.27 No.3 P.160-162 7 (武汉)为了评价针刺体表穴位对脑部相应区域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表现,研究者17例健康志愿者,在1.5 T MRI仪上进行针刺足三里(S36)、阳陵泉(G34)的实时动态fMRI检查,观察并分析针刺效果明显者的脑部功能变化情况,判断针刺效果及其意义。结果 17例志愿者中13例检查成功,可见躯体感觉运动区(SMC)、运动前区(PMC)、副运动区(SMA)激活明显,额叶前部、扣带回、尾状核头部、豆状核及丘脑、岛叶、岛盖皮质大多有大面积明显激活,小脑和桥脑也可见有激活,在左侧丘脑、SMA、SMC、PMC激活区附近有信号减低的现象,但激活的像素数不多;信号减低区包括两侧额叶内侧面皮质,双侧扣带回前部皮质,两侧海马区,右侧眶回、基底节、尾状核头部等。可见针刺对脑部相关穴位的治疗效应显著,可产生广泛而复杂的脑功能变化,fMRI可清楚显示针刺效应引起的脑部功能变化,是针刺机制及效应良好且直观的评价途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