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医学词典 |
医药 |
中药 |
西药 |
日常疑问 |
急救护理 |
家庭用药 |
男性 |
生育 |
心理 |
女性 健康信息 | 生活 | 性爱 | 性病 | 性爱保健 | 两性健康 | 育儿 | 心理 | 瘦身美容 | 健身 | 服饰 | 情感 |
2006年12月18日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6 Vol.39 No.9 P.580-582 28 (济南)为了探讨炎性指标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研究者 对71例急性脑梗死(A组)、44例无症状颈动脉硬化患者(B组)和21名健康对照者(C组)进行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酶联免疫法测定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E-选择素(sE-选择素)、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含量。结果 IMT在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斑块(59.2%)为主,B组以纤维型(32.9%)为主;MCP-1、sVCAM-1、sCD40L、sE-选择素含量在A组、B组和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可见 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是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原因,在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