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医学词典 |
医药 |
中药 |
西药 |
日常疑问 |
急救护理 |
家庭用药 |
男性 |
生育 |
心理 |
女性 健康信息 | 生活 | 性爱 | 性病 | 性爱保健 | 两性健康 | 育儿 | 心理 | 瘦身美容 | 健身 | 服饰 | 情感 |
2006年03月02日 《中国医药报》
48
日前,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王宝恩、张淑文教授等历时30余年完成的“急性肠衰竭中西医结合诊断及临床疗效研究”,获得了2005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研究率先提出重症感染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中医证型和肠衰竭辨证要点,提出了MODS时肠衰竭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通过临床研究证实中医通腑疗法能够有效治疗MODS,并研制出对急性肠衰竭有显著临床疗效的通腑颗粒。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 研究人员自1974年以来,运用“下法”治疗急性感染及感染性MODS,取得显著临床疗效,并逐步认识到“下法”有利于防治感染性MODS,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此后,在1985年至1992年间,通过对225例感染性MODS病例的观察,总结出MODS急性肠衰竭的主要中医证型分别为实热证(100%)、血瘀证(60.4%)、胃气上逆腑气不通证(46%)、厥脱证(23%)。在1993年将之与西医学的肠衰竭诊断标准相结合,创立了该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 在此期间,他们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六腑以通为用”及“急下存阴”等中医理论,提出以大黄为主,通里攻下的通腑治疗新方案,将感染性MODS病死率降至28.4%。1995年他们依据一成果,研制成通腑颗粒。此后,他们通过临床研究证实,该药可从多靶位治疗急性肠衰竭,可保护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促进胃肠运动功能、显著改善肠道菌群紊乱,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明显减轻MODS内毒素血症,降低重症感染患者MODS的发生率,改善预后。动物实验证实,通脏颗粒的作为机理为加快休克实验大鼠肠道推进、增加休克实验大鼠胃肠电的频率、提高休克实验大鼠胃肠电的振幅指数、减少休克大鼠器官细菌移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