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医学词典 |
医药 |
中药 |
西药 |
日常疑问 |
急救护理 |
家庭用药 |
男性 |
生育 |
心理 |
女性 健康信息 | 生活 | 性爱 | 性病 | 性爱保健 | 两性健康 | 育儿 | 心理 | 瘦身美容 | 健身 | 服饰 | 情感 |
□ 吴红娟 湖南中医学院 蕲蛇,又有白花蛇、褰鼻蛇、花蛇、五步蛇、百步蛇、棋盘蛇、龙蛇等别名。最早记载于《雷公炮炙论》。古称此蛇产于蕲州,故名蕲蛇。至今应用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蕲蛇为蝰蛇科动物尖吻蝮除去内脏的全体。蕲蛇有祛风、通络、止痉的功效,一般用于治疗风湿顽痹、中风半身不遂、小儿惊风、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梅毒等疾病。古今书籍大多载其性味甘、咸,温,有毒。也有少数书籍未标明其有毒。在教学中学生也常提出疑问,蛇肉既然可以吃,作药用为何会有毒?要解答个问题,先看看古今医籍对蕲蛇的论述。 古医籍对蕲蛇的认识记载 《雷公炮炙论》记载蕲蛇能“治风,引药至于有风疾处”。《开宝本草》:“味甘、咸,温,有毒。”“主中风湿痹不仁,筋脉拘急,口面歪斜,半身不遂,骨节疼痛,大风疥癞及暴风瘙痒,脚弱不能久立。”《本草图经》:“有大毒。”《医林纂要》:“甘、咸,寒。”《本草纲目》:“气味甘,咸,温,有毒。”“通治诸风,破伤风,小儿风热,急慢惊风搐搦,瘰疬漏疾,杨梅疮,痉疮倒陷”。“头尾各去三寸。亦有单用头尾者。大蛇一条,只得净肉四两而已。”寇宗奭曰:“凡用去头尾,换酒浸三日,火炙,去尽皮骨,此物甚毒,不可不防。” 从以上古医籍论述中可以看出,古人对蕲蛇的认识大部分是标明有毒的,而且特别强调其毒在头尾,一般要炮制后用。也有个别未记载其有毒的。 现代医学对蕲蛇的认识 蕲蛇是属于我国常见的管牙类毒蛇。毒蛇的毒腺是由部分唾液腺衍化而来的特殊器官。各种毒蛇均有一对毒腺,一般位于头部两侧,眼的后方,口角的上方。毒腺的作用是分泌毒液,供捕食和消化用。管牙类毒蛇的毒腺较发达,在毒腺中央形成一毒囊,平时毒腺分泌出的毒液就储存在毒囊内。毒腺被结缔组织包围,具有伸缩性。毒牙通过排毒导管与毒腺连接起来。毒蛇捕食或咬人时,毒腺周围的肌肉、韧带收缩,挤压毒腺,于是毒腺内的毒液就沿排毒导管经毒牙注入被咬者的伤口内。 蛇毒的有毒成分及毒性作用非常复杂。据研究,现已从蛇毒中分离提纯出来的毒性成分,按其作用性质可分为神经毒素、心脏毒素、出血毒素、溶血毒素、凝血毒素、抗凝血毒素和多种酶类等。蕲蛇头部毒腺中含有凝血酶样物质、酯酶及三种抗凝血物质;具有多量的血液毒,少量的神经毒。被其咬伤可引起急性溶血进而导致广泛出血,以及心肌损害、水与电解质紊乱等。严重病例的中毒症状与组胺休克相似,迅速出现血压骤降,进而因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蛇体含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精氨、蛇肉碱及硬脂酸、棕榈酸、胆甾醇等。 蕲蛇提取物有镇静、镇痛作用,并能扩张血管而降压。蛇毒有抗凝血、抗血栓形成、镇痛等作用。 正因为古医籍多载蕲蛇有毒,又是名贵的中药材,千百年来,人们对蕲蛇敬而远之,这种影响一直沿袭下来,现今的医药典籍大多载其有毒。活体蕲蛇及作药用没有去头的蕲蛇确实有毒。因此对药用蕲蛇的毒性应从两方面来解读:一是全蕲蛇(去内脏含蛇头的全蛇体),因毒腺、毒牙均保留在头部,其作药用是有毒的。二是蕲蛇肉(去头尾、去皮骨)是无毒的,在一般用作汤剂时尤其如此。被蕲蛇咬伤的病例时有报道,但蕲蛇作药用中毒暂未见报道。因此,要使其无毒,一定要炮制去头后使用。 资料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