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单纯弥散作用 某些激活的前药(如5FU)为可溶性分子,可自由地在细胞-细胞之间弥散,从而引发BSE. 在CD/5FU系统,暴露于5FU后,CD+细胞培养液中很快可测出5FU. 在细胞水平,BSE取决于5FC被基因改造细胞转化为5FU的速率、5FU弥散至邻近未基因改造细胞的速率,以及靶细胞对5FU的内在敏感性. 如果肿瘤细胞本身对5FU敏感,则从邻近基因改造细胞弥散而来的5FU,即使浓度很低,也呈现细胞毒作用.
2.2 代谢协作作用(metabolic cooperation) 在某些自杀基因系统,例如HSV-tk/GCV,活化的前药GCV-TP为荷电分子,不能被动地穿越细胞膜,但在HSV-tk+细胞和野生型细胞共培养中,却在后一种细胞内显示有高浓度GCV-TP[30]. 现认为,这是HSV tk+细胞内GCV-TP经过细胞的裂隙连接(gap junction)转移给野生型细胞的结果. 裂隙连接系由结合蛋白(connexons)组成的特殊细胞膜结构. 结合蛋白由connexins装配而成,为一六聚体圆柱形蛋白,中心有孔道. 不同细胞之间的裂隙连接形成“代谢协作”管道,经过此管道,一些小电荷分子能在细胞间流动. GCV-TP分子甚小(<1000),能透过裂隙连接. 业已证实,在HSV-tk/GCV系统中,细胞-细胞接触是细胞杀灭作用所必需;细胞间裂隙连接与BSE强弱密切相关,而裂隙连接的透过性又与connexins 43,37,32和26的表达水平有关. 缺乏BSE的细胞系在转入connexins 43基因后,显示BSE. 胰癌细胞呈现的BSE强于某些胃肠癌细胞,前者的connexins 43和connexins 26 mRNA表达水平,比后者分别高8倍~26倍和2倍~229倍[31]. 为了强化BSE,可通过药理学方法疏通裂隙连接或增强其表达. 由HSV-tk+和野生型肿瘤细胞混合物构建的鼠间质细胞瘤,如果同时接受GCV和维生素A酸(retinoid acid),其肿瘤消退作用加快,这种作用即使在HSV-tk+细胞与野生型细胞的比例低至1∶40时仍存在. 已知维生素A酸能增加connexins 43的表达,促进小分子色素在细胞之间转移,而其本身对肿瘤大小并无影响,由此推测,维生素A酸之所以能强化HSV-tk/GCV的作用,系由于其能加强裂隙连接的透过性,强化BSE所致[32]. 其他能增强HSV-tk/GCV BSE杀伤作用的物质尚有黄酮类apigenin、胆固醇合成抑制剂lovastatin. 已知细胞酪氨酸激酶能使connexins磷酸化,减弱裂隙连接的透过性,而lovastatin能抑制该酶活性,从而增强裂隙连接的通透性:apigenin可能会增加裂隙连接的表达. 相反,cAMP活化剂forskolin和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吡啶能减弱BSE.
2.3 免疫介导作用 给动物在两个不同部位分别移植HSV-tk+肿瘤和野生型肿瘤,再给予GCV,发现野生型肿瘤也退缩,这种现象称为“距离性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 at a distance”),提示体内出现抗肿瘤性免疫反应[33]. 下列事实提示这种免疫反应的存在:①给小鼠植入含有HSV-tk+和野生型细胞的肿瘤,再接受亚致死量照射,发现BSE减弱;②在免疫缺陷性荷瘤BALB/c小鼠,HSV-tk/GCV的BSE弱于免疫功能正常的荷瘤鼠;③接受HSV-tk/GCV治疗的荷瘤动物,对同源肿瘤的再接种呈现特异性抗体反应[34];④前列腺癌鼠模型接受HSV-tk/GCV治疗期间,如果去除自然杀伤细胞(NK),则原发肿瘤的抑制作用减少20%,肺转移癌的生长不能被抑制[35];⑤HSV-tk/GCV介导的肿瘤坏死伴有明显炎细胞浸润,CD4+和CD+8T细胞集聚、瘤内白介素-12(IL-12)水平增高,这与环磷酰胺引起的坏死不同,后者缺乏炎症反应[34]. 自杀基因/前药促发的免疫反应的原理尚不清楚,可能由于肿瘤细胞坏死后,抗原成分更多地暴露,或在对坏死细胞的炎症反应中,抗原提呈细胞得到补充或激活,从而引发延迟型肿瘤免疫反应,如同体内产生活的抗肿瘤疫苗. 有人认为CD基因表达的CD蛋白本身具有超级免疫原性,可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交叉免疫反应. 进一步研究表明,免疫反应的出现与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HSV-tk+细胞暴露于GCV后,体内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α(IL-1α)、IL-6、γ干扰素(IFN-γ)和粒细胞菌落刺激因子(GM-CSF)水平均提高;HSV-tk+细胞表面共刺激性分子(costimulating molecules)ICAM和B7的表达增加. 有人发现,如果免疫缺陷性HSV-tk载体同时表达TNF-α,则HSV-tk/GCV抗肿瘤效应明显提高.
2.4 其他作用 有人认为,死亡的HSV-tk+细胞可释放含GCV-TP凋亡囊泡,野生型肿瘤细胞吞噬这些囊泡后会死亡. 但这些囊泡出现较迟,不能解释早期发生的BSE. 有人认为HSV-tk/GCV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基因改造,通过对肿瘤血管的破坏而引发BSE[36]. 已知转染HSV-tk基因的大鼠脑瘤,在暴露于GCV后,瘤内血管明显减少.
3 消化系肿瘤的治疗
迄今,已在许多肿瘤试验了自杀基因疗法的治疗作用,这些肿瘤包括黑素瘤、神经胶质瘤、间皮瘤、肺癌、乳腺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腹膜癌、宫颈癌等,但多半为体内、外临床前研究,真正进入临床Ⅰ/Ⅱ期研究的仅见于恶性胸膜间皮瘤(美国)、成胶质细胞瘤和转移性黑素瘤(法国)等少数肿瘤. 在消化系肿瘤中,研究较多的是关于HSV-tk/GCV和CD/5FC对肝癌、结肠癌、胰癌和胃癌的治疗作用.
3.1 肝癌 1993年Caruso et al[37]首先报告向大鼠实验性转移性肝癌组织内,注入含有表达HSV-tk重组逆转录病毒的包装细胞,再给予GCV,引起肿瘤明显退缩,瘤细胞数平均减至对照组的1/60. 应用重组腺病毒作为HSK-tk基因的载体,也得出类似结果. Kwong et al[38]给鼠肝植入乳腺癌细胞,制造实验性肝癌,2wk后,瘤内注入表达HSV-tk的复制缺陷性腺病毒载体,结果显示肿瘤明显退缩,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 HSV-tk/GCV可能特别适于治疗肝肿瘤,这是因为:①迅速分裂的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