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个企业领导者的性格特征决定了个企业的命运,所以企业的文化,也就是企业家文化。张光荣是赞同这种说法的。作为豹子头制衣的领军人物,豹子头跨出的每一步,都带着张光荣对生活,对事业的选择和态度。在动静之间,掌握张弛之度,融人道于商道之间,让贴牌也文化。
温州服装已经告别了一涌而上创品牌的时代,在大浪淘沙过后,曾经的竞争对手而今各奔前程。有的选择品牌、有的选择贴牌,也有的另谋高就。而每种选择都有他的原因和道理。张光荣选择的是走贴牌之路,并且要把他走成庄康大道。
而今,在服装业异口同声在喊贴牌难做的时候,张光荣却认为,这几年是从业二十来年中,最轻松的一段日子。“现在贴牌的知名度打开了,客户越来越稳定,而且档次越来越高,现在做起来越来越塌实,也越来越轻松了。”而做贴牌并不是他一开始的选择。
从商经历:积跬步至千里
1984年的张光荣是信河街上一个普普通通的个体户。刚开始做生意的时候,总是只身在广州、温州两地跑,凭借着自己的眼光,从广州进货,在温州做销售。早上9点开店,晚上做到客人少了,才关门。不到20平米的两家小店铺,为他积累了从业生涯中的第一桶金。“当时的生意很好做,服装市场刚刚形成,需求非常旺盛。”单打独斗的习惯从那时候便开始了。用张光荣的话说是,“我喜欢安宁,一个人的思考往往比较安静,不需要争吵,也不要张扬。”
九十年代的到来,让张光荣有了尝试新事业的冲动,他转到木杓巷卖面料。面料的生意做了不到两年,他又回到信河街,这一来一回,为他日后的事业,起了探路先锋的作用。“做服装销售,培养了我的眼光,而可以说在木杓巷短暂的卖面料经历,让我对面料有了最初的了解和鉴别能力,这对后来自主研发而言,是启蒙。”
做了多年销售以后,张光荣敏锐的意识到市场对服装的需求,必将带动本土服装加工业的发展。于是回到信河街的那一年,他便着手自己办服装加工厂,取名红都制衣有限公司。
至此,张光荣成功从一个个体户过渡到一个小厂的老板。据张光荣回忆,当时的工厂,租用瓯海开发区的一个1000来平方米的场地,招了40来个工人。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的加工厂,满足了张光荣在当时市场上的销售。“生产的产品没有固定定位,市场需要什么我们生产什么。女装、大衣、T恤等等都生产。”这主要是由当时妙果寺服装市场的兴旺带动的。
选择衬衫:品牌领域小试牛刀
选择做衬衫,是张光荣在服装业打滚十来年,凭借经验总结的成果;也是张光荣真正把自己的产品定位清晰的开始。到了1995年,服装市场已经逐步规范起来,许多服装企业有了品牌意识,报喜鸟、法派等西服开始走品牌化路线,西服市场扩大,产品开始系列化,对衬衫的需求也非常旺盛,而当时,在温州比较有知名度的衬衫企业只有爱尔达一家。张光荣看到了市场的缺口,把产品重新定位,调整到衬衫上。此后的十年,他一心扑在衬衫上,从来没有离开过。
1995年,对于张光荣来说,无疑是重要的一年。他并不知道,当年的这一步影响了今后的十年甚至五十年。那一年,他做了两个决定。一是定位做衬衫,二是做品牌。
做衬衫,开始主要针对的市场是现在已不复存在的松台山八角井一带的品牌批发。当时,来自温州各个地区的经销商都会到八角井拿货。96年开始,品牌运作更规范起来,店面也从八角井搬到了更为繁华的胜利路。那是温州服装品牌兴起的时代,有许多品牌进驻市场,最后,在分水岭各奔东西。
张光荣坦言,“做品牌,现在考虑的比较成熟,单一的衬衫是不适合走的。但是,当时的选择也是顺应时代潮流,尝试总是没有错的。”九十年代中期,创品牌的想法深入人心,做衬衫的门槛低,而张光荣也一心想要创出自己的品牌。“当时,我一边着力抓产品,一边操心开拓市场的事情。”由于过硬的品质,豹子头的销售网络在浙江省内密布,初步打开局面,国内其他市场也开始普及。“但是,我明显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一是两头都顾着精力不够,二则随着各地的生活水平提高,店租等成本高涨,单一的衬衫难以支付高额的费用。”
最让张光荣感到吃力的是,对品牌运作经验的缺乏。“我当时并不知道做品牌应该怎么做,一路都在摸索,需要的产品常常供不应求,而其他的一些滞销产品就是库存。在产品的生产把握方面出现问题。”
定位贴牌:平衡得失张弛有度
人,总是如此,我们只能坐跷跷板的一端,我们不可能占尽所有好处。在关键时刻,面对选择,能静下心来,衡量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懂得做出正确取舍的人,在商场上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1997年,对于张光荣来说,又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在做品牌之外,迈出了另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做贴牌。随着西服品牌的做大做强,他们需要更多的配套,衬衫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豹子头成了温州众多西服品牌的首选。从此,张光荣在自己的品牌外,也兼做贴牌。“做品牌和做贴牌是完全不一样的思路。做品牌需要张扬,你需要更多的客户认识你,认同你,就要有声音。而做贴牌不同,做贴牌就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的做产品,保证以最好的品质交给客户。”
这一张一弛大有学问,同样也考验着张光荣对自己的再次认识。到底,怎样的性格适合自己。经过三年的实践和揣摩,2001年,张光荣忍痛,收掉半壁江山,收起翅膀,专心做贴牌。谈到这个抉择,张光荣依旧觉得难免有所遗憾,“遗憾一定是有的,但是没办法,单一的衬衫品牌实在难做。我的强项是产品,我能把产品做到精益求精,所以认定了另一条路,走下去。”在进退之间,把握方向,当退则退,才是大智慧。
领衔设计:提纲挈领抓重点
设计,无论在品牌企业还是贴牌企业,都是重要的竞争力。自然也是企业的特色和财富。张光荣认为,作为贴牌企业提纲挈领的抓住这一点,尤为重要。
确定了走贴牌路以后,为了在贴牌路上,创造更多的利润,张光荣凭借自己多年的销售经验,及走市场培养出来的良好眼光,和对衬衫的了解,在设计研发上下苦工。“面料、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稳定的产品质量是我们的绝对优势。”张光荣很清楚,单靠加工费发展,无疑会把路越走越窄,甚至举步维艰。
在公司,许多事情张光荣已经不在一线,但是,研发,他始终放不下。他戏言,这已经是个职业病了。“别说在厂里,即使是到哪里观光旅游,当然这种时间很少,我总是首先去看服装市场,看高档的西服、夹克,看看今年流行的趋势,看看他们对流行元素的运用,也看看人家的衬衫是怎么做的。”
“服装跟其他行业不同,它是琢磨不透的,要不断创新,不断求变。”这也使这份事业显得比其他工作,更加辛苦,但也更加有趣,更加生动。
产品的设计很多时候,来源于实战经验,“我没有学过设计,不是科班出身,叫我画图,我画得不好,但是,什么样的产品是好,什么样的产品更有市场,我有一定的判断能力,这得益于这些年下来,跑得多,看得多,其实开过服装店,对服装的鉴赏眼光也会好很多。”从这点上来说,他是一个实战中培养出来的设计师。
二线“跑腿”:不亦乐乎?
从84年开始到现在20余年,张光荣没有给自己放过一天假,就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不停的转啊转。这个发条也带动了整个企业不停地转。
从原先的单打独斗到有40个工人,70个,到而今的数以十倍计。“豹子头,已经不是我一个人的豹子头了。”他二十年如一日,为了自己的事业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采访张光荣的那天,他照例很忙,忙着去验收刚刚更换过的大批音响,“这些音响都是要安装到车间的,音质一定要好,如果有杂音,会影响工人工作,我得亲自去看看。”张光荣笑着说,“刚起步的时候,凡事要亲历亲为,现在不用了,现在我在‘二线跑腿’,有什么决策,拍一下板。一线有多年培养的工人,有他们在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的。我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一早先到车间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再找几个人聊聊,也帮员工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忙是忙的,但是不觉得辛苦,而是乐趣。”
从业二十余年,张光荣觉得最值得得意的是,拥有一帮和自己一起奋斗成长的员工,“从95年开始,在厂里的技术员工,包括后勤人员就没有离开过,总共有70、80人。有这批老员工在,我在哪里都放心,他们是我的财富,他们一直跟着我,一起为公司尽心尽力,员工这么多年来,对企业感情好,对我好,这让我很感动。”
谈到过去和未来,他依旧显得淡定自若,“现在走到这一步,就不像年轻时那么迷糊了,方向很明确,我要走的路,就在眼前:把产品做得更好,在贴牌的基础上,接些精品外单,让工人工作更充实,更塌实,也给他们更多的回报。除培养儿子外,我现在唯一想的就是努力把企业搞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