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疾病解惑首页 >> 面瘫 >> 正文

如何运用红外热像图确定面瘫针刺治疗方案?

来源:医学杂志 2007-02-06 03:14:56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经过几千年的医疗实践自成体系,实用而有效。由于对该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有所差异,每位临床医生实践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出入较大,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将现代化的医学热像技术应用于面瘫的针刺治疗中,可使该治疗法更趋客观和完善。

  (1)使用仪器及面部热像图的观察过程:使用AGA-782型红外热像仪及TC-800型电子计算机( 瑞典产)进行热像图选穴,经过面部热像图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该仪器的温度分辨率为0.1 ℃ 。在进行面部热像图检测时,进入恒温检查室,安静平坐30分钟,然后,距红外热像仪摄像机1.5m处取坐位,由热像仪摄取正面、患侧面和健侧面三张面部图像,用计算机记录图像并贮存于磁盘中,建立图像病历档案,以便保存和分析。一般患者的观察应在19℃~26℃ ,相对温度在30℃~65℃范围内完成,检查室为无阳光直射,无强红外辐射源存在,室内外通风隔绝的玻璃屏蔽室。

  (2)热像图选穴方法和针刺治疗方法:患者于每个疗程前做一次红外热像图的面部检查,根据每一例患者面部热像图进行判断:对于双侧温度差较大的部位,选用患侧该部位附近的穴位;双侧温度差不大的部位,适当辅用患侧该部位附近穴位;而对该患者双侧温度基本对称的部位,即便患侧外观和功能较差,一般不在该部位附近选穴。另外,口唇部病变较重者可加刺患侧或双侧合谷;耳后、颈部疼痛者加刺患侧翳风和风池。患者在就诊时和每一疗程之前用上述方法确定选穴处方,下一疗程根据热像图复查结果重新选择穴位。针刺方法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进针得气后留针20分钟,急性期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未愈者改为隔日针刺1次。

  面部红外热像图标准选穴并不失灵活多变(辨证)性,是因为每一个面瘫患者的病情不同,反映在面部热像图上的温度分布不同,所选择出的穴位也不会相同。有研究资料表明,双侧对应经穴上的温度和电阻在与该经相应脏腑出现病变时,可以有明显的不对称,对此现象(又被称之为经络失衡)有人正作为经络辨证的一个客观指标,用于疾病的诊断。面瘫之病 ,面部温度可以出现不对称,经脉循行部位亦可呈现温度或高或低的表现,而温度相差越大的部位其病变越重。因此,依据患者面部热像图选择经脉闭阻和失衡较重的部位而予以重点施治的选穴法,即为针灸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了客观依据,又没有放弃中医针灸辨证施治的原则(实际上将辨证施治进一步客观化),是用客观指标指导的选穴形式。

  应用热像技术对患者面部进行观察,可以通过图像大范围地显示病变情况,通过计算机的分析,还可得到定量化的结果,经此种检查选出的针对病变较重部位的治疗穴位重点突出。

  面瘫患者面部热像图的主要病理特征为:双侧相同部位明显不对称。定量分析显示:病情重、病程短者,面部双侧温差值较大,恢复差者温差值亦较大;随病变的好转和恢复程度的增加,该温差值逐渐减小;面部双侧温度差值与病变程度和恢复程度有直接的对应关系。热像图和温度作为面瘫临床疗效评价的指标是可行的。由于面部血管痉挛、面部表情肌运动丧失、面神经损伤后的代偿活动以及面神经麻痹引起的小汗腺的抑制等机制,致使该病面部的血液循环、能量代谢和散热活动异常,体表温度发生相应改变。因此,患侧面部温度的改变是该病病理的变化的反映,病变越重,则温度反应越明显。热像图方法具有简便(几秒钟成像)、直观(检查结果以图像形式显示)、无创(远距离摄像)等优点,用于临床简便易行,又能弥补面瘫临床常用检查方法的不足。

今日推荐
返回频道首页
相关图片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