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片虫主要寄生于小肠和十二指肠内,感染重者,也可见于胃幽门部和结肠内,少者数条,多者数以百千计。姜片虫以吸盘附于肠粘膜上,因其局部损害,可见肠粘膜充血、肿胀,粘液分泌增多等,甚至成点状出血及溃疡。粘膜及粘膜下层有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成虫的代谢产物及分泌物可引起变态反应和毒性反应。
姜片虫病潜伏期1~3个月,感染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常有上腹部隐痛、善饥、恶心、呕吐、间歇性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便中常有不消化食物,量多、稀薄而奇臭,隐血试验偶呈阳性,伴腹部膨隆,肠蠕动增强,肠鸣音亢进,上腹部可见蠕动波。儿童常因反复严重感染而引起眼睑、面部浮肿及贫血、消瘦和维生素缺乏等营养不良表现,并有不同程度的生长发育障碍。血象示轻度贫血,白细胞总数略增,嗜酸粒细胞增加,在10%~20%左右。
若来自疫区,或到过疫区,有生吃和啃咬水红菱、荸荠等水生植物史,有消化不良、慢性腹泻、营养障碍、浮肿,则应考虑本病的可能。确诊有赖于虫卵的检出,可用粪便直接涂片,或沉淀积卵。每克粪便虫卵数(EPG)小于2000者,为轻度感染;大于10000者为重度感染;2000~10000者为中度感染。若患者便虫、吐虫,即可确诊。
重症患者于驱虫治疗前,宜先改善营养,纠正贫血。驱虫治疗首选吡喹酮,剂量为每日5~10mg/kg,一次顿服,有直接杀灭姜片虫的作用,治愈率几达100%。其次为硫氯酚(别丁),成人3g,儿童50mg/kg,晚上一次顿服,不排便者给泻药,一次服药后疗效可达70%以上,服药后可有轻度恶心、呕吐及腹部不适,一般于短期内自行消失。此外也可使用中药,如槟榔50g,儿童每岁2~3g(总量不超过30g),切薄片,加广木香9g,加水300ml,煎煮1小时,浓缩至100ml,晨起空腹一或两次分服,连服3天,治愈率可达90%以上,可有轻度恶心、呕吐或腹痛等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