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在1985年在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中,将农家大圈改为小厕所,人厕、猪圈分开。在湛山、浮山所、吴家村、沧口还建造房子式发酵池,存放发酵本村、公社和市区运来的粪便,多数村、社集中粪便,泥封堆肥发酵后使用。1965年,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推广日照县肥卫生先进经验后,青岛市向农村派出医疗队,结合治病防病,通过重点普查寄生虫发病情况,教育群众,积极组织发动群众改良面临厕所和水井。至1965年底,共指导农村和社员改良水井300多眼,改建厕所2.3万多个,初步改善了农村饮水卫生和环境卫生。
1970年,崂山县部分公社、村庄结合“农业学大寨”运动进行“三管五改”(增加饮食管理)等卫生基本建设,改善环境卫生面貌。至1977年6月,共改良厕所87407个,占总数70.50%;发育水井821眼,占总数59.12%;建家庭水泵井2336归,手摇水车6部,水塔与自来水78处,并试建沼气池90个。
1978年后,沼气逐步为群众接受。1979年,通过4县1区(崂山、即墨、胶县、胶南、黄岛)春季爱国卫生检查,确认沼气是“五改”的捷径,大办沼气“一改”可以带“四改”。7月,在崂山县召开沼气现场会。会后,农村沼气迅速发展。至1979年底,全市农村累计建沼气池3196个利用率为63.48%,比1978年增加1.5倍多,并逐渐出现群众性办沼气池4592个。各县、区70%的生产队有 粪便管理专业队,60%的生产小队科学造田,建配套厕所287166个,56.6%的生产队《三圈》(人厕圈、猪圈、牲畜圈)出村,改畜圈7686个,占49.9%。4县1区改良水井7.5万多眼,占饮用水井70%以上;860个大队建有土自来水,974696户建有手压不井。1981年,青岛市各县(区)有沼气池6836个,沼气化大队12个。1986年,又建沼气池9062个。
1981年后,农村“两管五改”的重点是改善饮水条件,以配合“1981年至1990年国际饮水供应和环境卫生十年”活动。市爱卫会办公室、地方病防治办公室对青岛地区农村饮水及环境卫生情况做了详尽的调查,于1981年7月17日向山东省爱卫会写出报告。青岛地区农村4县1区饮用高氟水、高锰高铁水、苦咸水和地表水的有1224个大队、1260759人,严重缺水的有192个大队、129720人,饮用大口井水的有1715个大队、57.75万人。通过多年的努力,农村饮水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有5个城镇、247个大队、270635人饮用自来水和简易自来水,1533个大队进行了大口井改良,345个大队、3.37万人已经解决了缺水问题。1572个大队已经改善了居民环境卫生,减少了污染。
1983年6月4日,地胶县沽河公社召开改水现场会,推广应用无塔压力罐和高压塑料水管建立集中供水系统的经验。根据会议要求,8月10日市爱卫会、市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两个机构合署办公,文件以爱卫会名义)向市人民政府提出《关于我市参加国际饮水供应和环境卫生十年活动有关农村改水规划的报告》。10月24日,市政府批转了个报告,并责成市爱卫会办公室牵头承只农村改水规划的组织实施。11月,市召开第三次改水防氟现场交流会,无塔压力罐和塑料输水管道在胶县、即墨等县100多个村推广应用。
1984年,市总结推广即墨等县把防氟改水、卫生改水和解决人畜严重缺水合起来抓,搞“三水合一”的经验,对几种改水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验收,统一管理,改变了过去政出多门,重复劳动的做法,并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加快了进度,提高了效益。全市一年完成防氟改水125个大队,卫生改水116个大队,解决了58个大队人畜用水。对一些建成自来水或简易自来水的社、队,实行“谁建谁管”。多数公社成立了供水领导小组或供水服务站,绝大部分做到了“以水养水”,按用水量向大队收水费。
1985年,又在408个村发建起了自来水或简易自来水,使35万人受益。1986年,市政府进一步推广“三水合一”的改水经验,市财政拨出改水补助经费69万元,钢材200吨,木材150立方米,加快改水步伐,当年完成改水350个村(其中防氟改水200个村,卫生改水150个村)。到1986年底,6县1区饮用自来水的人口达到33.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