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全市除市中心有部分抽水厕所,粪便由下水道排入海里外,大多数为死厕所,每天产粪便600多吨,运往农村支援生产。沿海地带大小粪场有300多处,大量孳生苍蝇,严重影响环境卫生。1952年通过反对细菌战,对多年失修的厕所和晒粪场作了初步整修和治理。1956年实行全市粪便统一管理,在粪便运输上采取由环境卫生队直接运送,农村派人参与统一清理,给予补偿粪肥,给农村划定范围,由农村派人负责清除,环境卫生队指导,协助其建立管理制度,进一步改善了环境卫生。1958年开始,又对厕所加顶、加盖、加门、加窗、加防蝇设备,并拆除了大量分散的小死厕,兴建比较集中的公共厕所。同时,采取粪便集中储存、密封发酵的方法处理粪便,对改造环境、防止蚊蝇孳生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为进一步研究城市粪便无害化处理的科学方法,1958年,在原双山晒粪场建成一座容纳1000余吨粪便的发酵池。在市卫生局统一领导下,成立青岛市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科研小组,先后进行了堆粪发酵、自然贮存发酵、野生植物发酵太阳能发酵、硝酸胺和“三池五格”等无害化处理实验,但效果都不太理想。1965年10月,开始用3.3立方米的发酵池进行高温生物沼开发酵模型试验。其间,市防疫站朱昭安、陈大军等人艰苦努力,经过反复多次试验,于1972年终于试验成功并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科技展览会。1973年,又建成320立方米中型沼气发酵池,并投产试验成功。1978年7月至1979年8月,先后建成680立方米的长方形沼气池3座、500立方米的椭圆形沼气发酵池4座,并配套建成双山、逍遥、大枣园村3个城肥处理厂,高温沼气池的总容积量达4040立方米,市内5区的粪便得到全部处理。种利用高温生物发酵的方法处理粪便,既能达到粪便无害化,又可以综合利用,生产国家急需的化工原料,而且又是城市卫生的治本措施,特别是大大改变了鲜粪浇地污染蔬菜,造成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恶性循环的被动局面,改变了城市被农村的贮粪坑、增垃圾堆和积肥场包围的不卫生状况。1978年5月,卫生部江一真部长到青岛视察工作,对粪便无害化处理的方法和经验予以肯定。1978年6月26日,中央爱卫会向全国各地转发子《青岛市卫生局利用高温生物发酵对粪便、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报告》的通报。1978年,烟台全国卫生工作现场会,对青岛的无害化处理工程进一步肯定。此项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并受到国际卫生组织的重视。到1980年8月,先后有泰国农村卫生考察组、世界卫生组织基层卫生考察团、马里执政党人民民主联盟访华团、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戴赫达、陈文杰等4批外宾到双山粪肥处理厂参观考察,给予很高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