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医学词典 | 医药 | 中药 | 西药 | 日常疑问 | 急救护理 | 家庭用药 | 男性 | 生育 | 心理 | 女性
健康信息 | 生活 | 性爱 | 性病 | 性爱保健 | 两性健康 | 育儿 | 心理 | 瘦身美容 | 健身 | 服饰 | 情感
当前位置:健康网>>基础医学>>病理学>>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技术的争议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技术的争议


发布:www.liulingling.com 来源:医学杂志

  摘 要: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CABG)包括小切口手术、非体外循环手术和胸腔镜辅助手术等。在避免了体外循环、正中开胸及相关并发症的同时,MICABG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因而争议颇多,主要集中在这类手术的安全性、远期效果及发展前景等方面。目前欧美进行的评估MICABG远期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有望对其在冠状动脉再血管化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确切评价。

  关键词:外科 微创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分类号:R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14(2000)01—0062—02▲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在心外科领域的普及,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CABG)的应用迅速增多。目前,对MICABG尚无明确的定义。根据当前临床开展的情况,广义的MICABG应包括如下标准之一:①小切口手术(MIDCAB):指不用常规正中胸骨劈开途径,采用侧胸小切口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②非体外循环手术(OPCAB):指不使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的CABG,无论其通过何种途径。③胸腔镜手术(ECAB):指胸腔镜辅助的CABG,不论其是否使用体外循环;其中包括机器人辅助的胸腔镜CABG,近期已在欧美用于临床[1]。

  MICABG术语的混乱起源于探索阶段两个不同的出发点。由Stanford大学始创的小切口手术是受胸腔镜手术的启示,但保留了外周插管体外循环[2];而心脏不停跳手术是在认识到造成常规CABG创伤的主要原因是体外循环[3],而非正中开胸这一事实后采用的[4];第3种方法则集中了心脏不停跳和小切口的优点[2],有时包括用胸腔镜游离、切取左乳内动脉[5]。Borst等[6]认为MICABG是以不需体外循环和心脏不停搏为前提、不良后果最少的手术;在评估MICABG的效果时,有无体外循环的区别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非体外循环手术的优点有[7]:①手术创面缩小,在外观上更受欢迎;②避免了插管和体外循环的损伤;③无需体外循环的设备与人员花费;④避免和减少了输血及其并发症[8];⑤避免了阻断升主动脉;⑥病人思想负担减轻,较易接受手术。洞穴(Port-access)手术虽未免除体外循环,仍有以下优势:①切口并发症减轻,伤口愈合快;②恢复迅速;③住院时间短,节省医疗费用;④避免了常规开胸、主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的创伤[7]。

  尽管MICABG存在上述优势,但并非完全优于常规CABG。常规CABG独特的优势在于:①冠状动脉(冠脉)吻合最佳位置的选择不受限制;②能认真仔细应付意外情况;③可以仔细挑选、应用长度准确的最佳血管桥;④避免了对血管桥和冠脉的损伤;⑤为微血管吻合提供了最佳条件;⑥能实现多支血管、完全的血运重建[9]。

  与之相比,MICABG在避免了体外循环和心脏停搏诸多并发症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新问题[6]。主要有:①跳动心脏的冠脉运动影响了吻合,需要医生有较高的微血管吻合技巧;②切开动脉时若穿破周围分支,可能在切口处产生汹涌的逆向血流,使其界限模糊,妨碍缝合;③和减压的停跳心脏相比,充盈跳动的心脏给医生在胸腔内轻松操作留下的空间有限;④确认目标血管可能更困难;⑤上述困难不同程度地延长了手术时间;⑥阻断目标血管可能诱发局部缺血、心律失常和血液动力学恶化;⑦为了暴露心脏后方血管而将跳动的心脏向前搬动,会干扰正常泵血功能,使心排血量下降;⑧迄今为止,冠脉在心肌内穿行(肌桥)和弥漫性病变是相对禁忌证。

  目前,关于MICABG存在着诸多争议,主要集中在这类手术的安全性、近期效果、再血管化的完全性、血管桥的远期通畅率及其发展前景等方面[10]。Baumgartner等[11]提出Stanford的主动脉内阻断法(Intraaortic clamp)虽然同样能建立体外循环,但并未避免体外循环和心脏停跳的损伤,而且器械昂贵。Izzat等[12]认为开胸手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是胸骨或肋骨受牵拉,而非切口的长度;Benetti等[5]的手术效果并不比完全胸骨切口优越,仅仅是缩短了切口长度,没有其他更多的优势。

  Pfister等[8]、Bonchek等[9]指出非体外循环手术的技术要求更高,手术时间长,特殊麻醉、新设备及判定手术效果的检查等在一程度上增加了医疗费用,与节约费用的初衷相悖;并且该手术的学习过程太长。Ancalmo等[13]反驳说,不能以100%的血管通畅率作为MICABG的目标,否则学习过程将永无完结。尽管在跳动心脏上吻合冠脉需要较高的微血管吻合技巧,但Jansen等[3]认为用机械固定器进行冠脉固定,已能使心脏表面局部运动幅度明显降低。

  Doty等报告了162例冠脉局限病变的MIDCAB,术后早期死亡率5%,心肌梗塞发生率4.2%,切口感染率15%;术后16.4%的病例进行了血管造影。据此,Damiano[14]对MIDCAB能否真正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缩短恢复时间和保证远期血管通畅率提出了质疑。

  MICABG的再血管化程度和血管桥的远期通畅率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McKeown[15]指出Puskas等选择病例时存在偏倚,因为对照组病例在手术医生和血管桥数目两方面并不匹配:有、无体外循环时的血管桥均数分别为3.55和1.72。这也许是因为非体外循环手术的病例确实需要较少的血管桥,但并不能排除非体外循环手术导致不完全再血管化的可能性。Pfister等[8]、Mack等[16]认为对某些病人来说,完全再血管化不一定是最佳的治疗;最重要的是正确评估患者的冠脉堵塞程度,采取一项或多项微创技术及联合手段进行治疗。最近,Calafiore重申了对完全再血管化的见解[17]:任何造成缺血的病变都需要完全再血管化;任何重要的大血管、供应较大范围,狭窄程度>70%,即使在没有明确的缺血表现和其他缺血区域已经搭桥的情况下,也需要完全再血管化。而任何狭窄性病变,无论其口径、重要性及是否导致了缺血的表现,都需要搭桥的观点是不足取的。

  对单纯前降支病变,微创手术的提倡者如Mack等[16]认为小切口手术后病人恢复快,2天内即可下地活动,其早、中期通畅率与常规手术无显著差异,应用价值很大[17]。但单纯前降支手术的数量有限,不超过CABG总数的5%;而且单支左乳内动脉—前降支搭桥的常规手术非常安全[12],多数情况下仅需75~85分钟;血管桥远期通畅率>95%[7];Bonchek等[7]认为以常规手术进行左乳内动脉—前降支的单支或多支搭桥,病人在术后3、4天出院,现在已司空见惯。Izzat等[12]认为MICABG的效果并不比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疗法优越,且后者操作更简便;在未证实其远期效果优于常规手术之前,应慎重推广。

  右冠脉的MICABG操作困难较大,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医院开展。Jansen等[3]、Borst等[6]指出回旋支MICABG,由于空间不够、手术角度不佳,当向前牵拉跳动的心脏以显露后方血管时,会产生血液动力学紊乱,引起的心排血量下降,这仍是一个难题。

  对MICABG的发展前景众说纷纭。Borst等[6]认为5年后,1/2以上的冠脉旁路移植手术将在跳动心脏上进行,以动脉桥为主;一部分通过不开胸方法,一部分通过小切口途径。Mack[16]的态度也很积极,“我们千万不能因为过去(指常规手术)的成就而不思进取,头脑僵化,错失进取的良机”。Bonchek等[7]、Ancalmo等[13]认为,仅仅表明单支左乳内动脉—前降支MICABG的费用比常规手术低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要表明病人在所有重要的临床指标方面均相似;他们再血管化的完全程度相同;长期效果可比;任何熟练的医生都能实施,并具备与常规手术相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7]。Singer[18]认为那些没有条件进行动物手术训练、手术经验少、无法进行术后随访的医院,不应急于开展MICABG。Bonchek[9]还指出,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将患者放在第一位,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最适合的治疗。

  目前欧美正在进行两组随机对照试验,以评估MICABG的远期效果。美国进行的MIDCAB的通畅率、效果和费用(POEM)研究旨在比较单支左乳内动脉—前降支搭桥患者,在常规手术和MIDCAB后6个月造影通畅率、安全性、手术效果及无并发症生存率[14]。1998年3月,荷兰开始的多支病变动脉再血管化研究[6]包括2个随机对照试验,每组560人,对病人进行血管造影随访1年。前者比较使用机械组织固定器的非体外循环手术和常规手术的效果,后者则比较使用机械组织固定器的非体外手术和支架疗法的效果。上述两组试验有望对MICABG在冠脉再血管化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确切的评价。

  国内部分医院也先后开展了MICABG。1996年以来[19],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已完成各种术式近80例;邮电总医院已有80例非体外循环手术的报道,近期效果良好。在我国,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设备的限制,加上常规CABG的数量还不多,技术力量有限,在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开展MICABG要十分慎重,否则会出现不安全和浪费的结果。我们对MICABG技术应辩证地认识,充分讨论,认真总结分析,积极对待但不盲目推广,稳妥而慎重地推动我国微创心外科的发展[20]。

  作者简介:马维国(1971—) 男 住院医师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辅助循环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 Chitwood WR Jr.Endoscopic robotic coronary surgery—Is this reality or fantasy?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9,118:1—3.

  [2] Stevens JH,Burdon TA,Peters WS,et al.Port-access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a proposed surgical method.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6,111:567—573.

  [3] Jansen EWL,Borst C,Lahpor JR,et al.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without cardiopulmonary bypass using the Octopus method:results in the first 100 patients.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8,116:60—67.

  [4] Benetti FJ,Naselli G,Wood M.Direct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without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xperience in 700 patients.Chest,1991,100:312—316.

  [5] Benetti FJ,Mariani MA,Sani G,et al.Vedio-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coronary operations without cardiopulmonary bypass:a multicenter study.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6,112:1478—1484.

  [6] Borst C,Grndeman PF.Minimally invasive coronary bypass grafting:an experimental perspective.Circulation,1999,99:1400—1403.

  [7] Bonchek LI,Ullyot DJ.Minimally invasive coronary bypass:a dissenting opinion.Circulation,1998,98:495—497.

  [8] Pfister AJ,Resano FG,Krause TJ.Minimally invasive coronary artery bypass.Ann Thorac Surg,1998,65:1195—1196.

  [9] Bonchek LI.Some thoughts on minimally invasive coronary bypass.Asian Cardiovasc Thorac Ann,1999,7:82—83.

  [10] Reardon MJ,Espada R,Letsou GV,et al.Minimally invasive coronary artery surgery—A word of caution.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7,114:419—420.

  [11] Baumgartner FJ,Gheissari A,Panagiotides GP,et al.What is“minimally invasive”?Ann Thorac Surg,1998,66:980—981.

  [12] Izzat MB,Yim APC.Didn't they do well?Ann Thorac Surg,1997,64:1—2.

  [13] Ancalmo N,Busby JR.Minimally invasiv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really minimal?Ann Thorac Surg,1997,64:928—929.

  [14] Damiano RJ.The 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procedures:what is its future role?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9,118:207—208.

  [15] McKeown.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Ann Thorac Surg,1999,67:600—601.

  [16] Mack MJ,Damiano R,Matheny R,et al.Inertia of success:a response to“Minimally invasive coronary bypass:a dissenting opinion”.Circulation,1999,99:1404—1406.

  [17] Jansen EWL,Grobbee RE.Off-pump internal thoracic artery-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grafting via small anterior thoracotomy:when and compared to what?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9,117:1226—1227.

  [18] Singer RL.Minimally invasive coronary artery surgery—A word of caution.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8,115:1392—1393.

  [19] 胡盛寿,吴清玉,任杰,等.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国循环杂志,1999,14:105—107.

  [20] Zhu XD.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 in China.Ann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8,4:231—232.

★○№相关文章¤◎◆
·女人对性交的观点
·第三节肺泡蛋白质沉积症
·胆脂瘤型中耳炎形成的局部炎性
·第三节不同年龄病人的心理与心
·英用生物工程软骨修复受损膝盖
·第二节标本的正确收集和保存
·牛手术中的电针灸镇痛作用
·世卫专家称无症状禽流感病毒携
·如何评价更年期综合征的病情轻
·网上热卖乙肝作弊药可能致使用
·哪些药物可诱发脑中风?
·中国首创“人工反射弧”临床手
★○№热点文章¤◎◆
·如何应对职场表情暴力
·性生活把自己摆低一点
·紫河车粥
·告别斑马脚7步修复法
·善待别人也就是善待自己
·关于肾上腺色腙注射液等213个品
·鲜笋是优良的保健蔬菜
·生物化学考研习题
·如何用氟哌叮醇治疗抽动-秽语综
·陶红 甜美MIX性感装
·药补缘何不见效
·智慧的“惩罚”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本站部分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法律代表:周林胜律师
网站开发:北京合纵联横网络科技 刘玲玲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