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医学词典 |
医药 |
中药 |
西药 |
日常疑问 |
急救护理 |
家庭用药 |
男性 |
生育 |
心理 |
女性 健康信息 | 生活 | 性爱 | 性病 | 性爱保健 | 两性健康 | 育儿 | 心理 | 瘦身美容 | 健身 | 服饰 | 情感 |
月经来潮,经血中出现膜样物,犹似牛膜者,称为“经如牛膜”。现代医学称为“膜样痛经 ”。是指子宫内膜脱落而不能碎解的病证,以青春期少女多见,婚后多合并有不孕。本病应与经血中的血块相鉴别。
本病之本为肾气不足,阴阳失调,气化不利;其标为瘀血阻滞,诱发因素多为气郁和寒凝冲任。 (1)气滞血瘀:情志抑郁,肝气郁结,冲任气机不利,经血运行不畅,子宫内膜碎解受遏而形成本病。 (2)寒凝冲任:经期或产后将息不利,或冒雨涉水,或久居寒湿之地,寒邪乘虚而入,阳气被遏,胞宫失煦,气血运行不畅,子宫内膜不能碎解,遂致本症。 (3)脾肾阳虚:“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冲任血海皆属阳明主司”。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机体功能活动——子宫内膜碎解,全赖肾阳推动。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胞宫失温,阴聚不化,以致子宫内膜大片脱落。 本病以经行剧烈腹痛,甚则出现晕厥,经血中有膜样片状血块,块下痛减为临床特证。临证需根据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及经血之色质,结合年龄特点加以分析。其治疗以活血化瘀治其标,补肾助气化治其本。在经期重活血化瘀,平时宜补肾助阳,并根据不同证型而灵活遣方用药。 (1)气滞血瘀:月经来潮腹痛剧烈,瘀血排出后疼痛减轻,经血中有膜样物,经量或多或少,色紫黯,质稠。腹痛拒按,精神抑郁,胸闷不舒,乳房胀痛。舌紫黯或有瘀斑,脉弦或涩。治宜行气活血,祛瘀止痛。方用膈下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丹皮、乌药、香附、元胡、五灵脂各10克,甘草6克。小腹胀痛重者再加郁金15克,莪术10克,以行气通经;经血排出不畅者加刘寄奴15克,制没药10克,以祛瘀通经。 (2)寒凝冲任:经行小腹冷痛难忍,量少色黯,月经中夹有牛膜样物。腹部喜热拒按,畏寒肢冷,便溏尿清长。舌苔白,脉沉紧。治宜温经化瘀,散寒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汤。当归15 克,赤芍12克,川芎、蒲黄(包)、五灵脂(包)、元胡各10克,干姜、小茴香、肉桂、制没药各6克,肉桂3克。寒邪重者加炮附子10克,以暖宫蠲寒;疼痛重者加莪术、青皮各10克,郁金15克,以温经止痛。如为青春期可于方中加仙灵脾15克,巴戟天10克,以温运肾经;生育期患者可于方中加紫石英30克,黄芪15克,以益气挟阳。 (3)脾肾阳虚:月经来潮小腹疼痛,喜温喜按,月经量多,质稀色淡,血中夹有膜样物,膜样物排出后痛减。面色NFDA1白,形寒肢冷,腰腹冷痛。便溏,夜尿频。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治宜补脾益肾,祛瘀止痛。方用右归饮(《景岳全书》)合失笑散(《和剂局方》) 。熟地15克,山药、山萸肉、枸杞子各12克,炮附子、杜仲、生蒲黄(包)、五灵脂(包)各10克,肉桂、甘草各6克。方中可再加乌药、莪术各12克,干姜10克,以暖宫通经。偏于肾阳不足者再加仙茅、仙灵脾各12克,以温肾助阳;偏于脾气不足者加黄芪、党参各15克,以补气健脾。 参考方药:附子理中汤(《阎氏小儿方论》)。附子、白术各10克,人参(或党参)10~12克,干姜、甘草各6克(适用于有便溏表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