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学文献首页 >> 基础医学 >> 生理学 >> 正文

第九次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术会议暨第十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进展复习课程)会议纪要 1

来源:医学杂志 2006-09-25 11:05:17 

  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附属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九次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术会议暨第十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进展复习课程)会议于1999年10月23~26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共到国内专家和代表1 200余人,外宾(包括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21人。大会共收到论文及摘要481篇,其中外宾专题讲座58篇,大会交流104篇。出版论文及摘要汇编2本。

  大会就起搏器的临床应用、多腔起搏在预防心房颤动(AF)和治疗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尤其是灶状消融根治AF的初步临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无创电生理检查、基础实验研究、缺血性心律失常机制等专题进行了会议交流和讨论。国外专家就心力衰竭的临床多中心试验,冠心病介入诊断治疗,颈动脉疾病,晕厥、长QT综合征,心律失常分子生物学、离子通道机制,猝死的无创检查预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等19个专题进行了专题复习和综述,提高了会议的学术水平,并同时召开5个卫星会议。消融治疗局灶性AF、心律失常的分子生物学、离子通道机制、血管内超声成为本次会议讨论的热点。美国心脏病学会(ACC)主席Spencer King应邀在大会上作了介入心脏病学进展与展望的重要学术报告,美国Mayo Clinic专家对心脏病与心电生理进展作了系统复习。现将大会梗概介绍如下。

  1 人工心脏起搏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心脏起搏领域的新技术不断涌现,人工心脏起搏的适应证也不断拓宽。本次大会收录有关论文共85篇。多部位心脏起搏是本次大会报告的热点之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王方正等报告了10例双心房起搏及3例双心室起搏的初步临床应用结果。双心房起搏适宜于伴有房内阻滞的阵发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能起到治疗和减少房性心律失常发作的效果。双心室起搏应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有室内阻滞的患者,通过置入冠状静脉窦电极至血管分叉处来实现左室起搏。初步临床应用表明有一定的疗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孙宝贵等、浙江医院沈法荣等分别介绍了双心房和双心室起搏的初步应用体会。解放军总医院朱中林等报告了3例右室流出道起搏的初步应用,提出右室流出道起搏作为心尖部起搏的一种替代选择及补充是可行的及安全的;理论上讲,其血液动力学优于心尖部起搏。目前,多部位心脏起搏方式在国内刚刚起步,其远期疗效和预后以及并发症等尚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临床上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新型的可感知情绪变化的闭环频率反应起搏器具有感知体力和情绪变化而自动进行频率调节的功能,是更能满足生理的频率反应起搏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华伟等报告该类起搏器的初步应用。经观察显示该起搏器在患者情绪变化时可及时地增加起搏频率,满足生理变化的需求。双腔起搏器自动工作方式转换(AMS)功能系指患者发生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时起搏器能自动转换为非房性频率跟踪方式,从而避免造成快速的心室反应。解放军总医院耿仁义等报告了带有AMS功能的起搏器对阵发性AF的检出率为93%。河北省人民医院夏岳等在会上交流了应用双腔起搏器AMS功能的体会。天津胸科医院缪丽等报告应用双腔起搏器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15例的临床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达67%。与会代表对此新的治疗方法发表了不同的意见,提出临床应用仍需严格掌握适应证。陕西省人民医院陈新义等对90例AAI起搏患者进行了随访分析,平均随访37.8个月,仅有1例出现间歇性Ⅱ度房室阻滞。认为AAI起搏是安全的,其房室阻滞的发生率很低。复旦大学孙友法等从生物医学工程的角度,探讨了心脏起搏器的反射遥测机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吕宝经等报告了手机对离体起搏器的影响与干扰,提示数字式手机对起搏器的干扰大于模拟式手机。

  英国的William Toff介绍了老年患者置入心脏起搏器的几个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表明老年患者可从生理性起搏方式中获得较多的益处。

  此外,会上还就心房和心室起搏AF发生率的影响、起搏程控器测定阈值的安全性以及起搏参数程控及相关并发症等进行了交流。

  2 心脏电生理与射频消融

  本次大会共收到心脏电生理和射频消融(RFCA)的论文105篇,其中40余篇进行了会议交流。心脏电生理研究涉及内容较广泛,包括心肌细胞电生理和离子通道研究、心腔内电生理和心外膜标测技术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等。复旦大学邹人强等报道了心外膜标测信号的两种分析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作者研制了64道心外膜电位标测系统,改进了等时图的生成计算方法,使其定位精度提高了1倍;提出和绘制了能够反映一段时间内除极波变化趋势的除极矢量散点图。临床应用该系统观察了AF和窦性心律下除极波在心脏表面的传导路径,初步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李莉等研究了风湿性心脏病慢性AF心肌波长指数与有效不应期的电生理特征,认为心房肌普遍存在短不应期,不应期的弥散及功能阻滞区是产生心房多发折返的电生理基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于丽天等观察了静脉注射索他洛尔的临床电生理作用及安全性,该药既表现出β-受体阻断作用,亦延长His束-浦肯野纤维及心室不应期,延长QT、矫正QT间期(QTc)及JT间期等,类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特征。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RFCA是这次会议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心脏中心胡大一汇总了1995年1月1日~1998年12月31日我国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注册登记资料。134家医院参与,共注册24 343例病人,成功率97.04%、复发率3.11%、并发症0.95%、死亡率0.02%。接受RFCA治疗的心律失常类型以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最多(64.15%),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次之,室性和房性心律失常相对较少。RFCA治疗成功率以AVNRT最高(98.25%)、器质性心脏病伴发的室性心动过速(VT)最低(67.19%),后者复发率亦最高(23.26%)。共有232例发生并发症,其中以气胸和房室阻滞多见。

  AF的电生理研究及RFCA治疗是本次会议交流的热点。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从新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刘彤等分别报道了AF的实验研究,认为结合消融靶点

[1] [2] [3] [4]
今日推荐
返回频道首页
相关图片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