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学文献首页 >> 基础医学 >> 生理学 >> 正文

第九次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术会议暨第十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进展复习课程)会议纪要 2

来源:医学杂志 2006-09-25 11:05:17 

内电图及X线影像可引导右房线性消融,房间隔单线消融能够防治实验性AF的发生,对临床有相似特点的AF消融房间隔可能有意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杨新春等、中日友好医院马长生等、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延宗等报道了源于肺静脉的AF的RFCA治疗结果,认为起源于该区域的AF消融靶点相对局限,成功率较高。杨新春强调心腔内超声的辅助有利于导管操作和相对精确的解剖定位。准确定位、尽量减少放电次数和术中注意抗凝治疗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杨新春、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丁燕生等报道了心房扑动(AFL)的消融方法学研究,认为定量双向阻滞法消融AFL是一种直观、量化、简单有效的消融方式。消融术中行起搏拖带有助于鉴别AFL是否具有峡部依赖性,对确定消融方法有重要指导意义。马长生、杨延宗等报道了房性心动过速的RFCA治疗,认为部分起源于邻近瓣环的房性心动过速消融可获良好效果,准确定位和能量控制是消融成功的关键。

  房室旁道消融在本次会议中交流相对较少。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马坚等报道少部分旁道可能邻近心外膜,且与冠状静脉窦的憩室有明显联系,经冠状静脉窦途径消融是十分重要的消融方法。黄从新等对不同种动物的房室结形态特点及立体结构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其与房室结双径传导现象的可能联系,认为房室交界区存在纵向分离,可能是双径传导观察的形态学基础。该研究还证实了房室交界区结构存在种属差异。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洪等对AVNRT慢径消融的方法学进行了十分有意义的新探索。认为阻断慢径传导是较理想的消融终点,在显示慢径前传的状态下放电消融可客观判断慢径阻断的时间,以此为慢径阻断的指标可获良好的消融效果和减少有损伤的消融次数。

  本次会议有关VT消融研究的论文极少,尤其缺乏对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发生的VT进行消融治疗的较为有份量的研究报告。

  3 无创性标测技术

  3.1 心率变异(HRV) 北京安贞医院韩玲等报道了实验性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时心功能与HRV非线性动力学参数变化的关系,显示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时HRV非线性动力学参数均明显降低,且心输出量与其呈正相关,表明HRV在某些单纯的条件下能反映心功能的状况。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张谦等对HRV各指标及白昼、夜间的变化进行了Logistic判别分析,表明时域指标对于白昼HRV的变化是一种方便、准确可靠的判别方法,但灵敏度较低(49.21%)。认为这方面尚需进一步探讨。

  3.2 无创性的心电检测技术对心脏猝死的预测价值 日本Yukio Ozama医生报道了日本心脏病学会和电生理学会为探讨心脏猝死的无创性预测方法组建的专题工作组的研究结果。该研究对比分析了心室晚电位(VLP)、HRV、QT间期离散度(QTd)、T波电交替变异(TWA)及动态心电图(Holter)等无创方法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发生心脏猝死的准确性。表明VLP的阴性预测值高、阳性预测值低;HRV的频域指标中VLF、ULF更有意义;联合应用HRV、VLP及非持续性VT预测心脏猝死的阳性预测值最好(60%);TWA对心脏猝死的阳性预测值为76%(作者认为是无创方法中很有意义的指标);QTd增大在AMI的第1~3天无意义,4周后对预测心脏猝死有意义,联合应用VLP可提高阳性预测值。总之,为提高预测心脏猝死的准确性,除考虑病人的背景外,宜联合应用上述无创方法。

  3.3 倾斜试验 美国Mayo Clinic Win-Kuang Shen医生在有关晕厥的专题讲座中,着重于对倾斜试验(TTT)的评估、价值和限制性进行了全面分析。特别提到晕厥是一种很常见而又危险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诊断十分重要。TTT是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重要方法。加用诱发药物虽然可增加该法的诊断阳性率,但也能降低其特异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心脏中心金新新等总结了785例TTT的结果,表明TTT用于晕厥的鉴别诊断安全性高;阳性病人中以血管减压型和30~50岁的女性多见。认为TTT是诊断不明原因晕厥及鉴别非严重心脏病病人晕厥的有效方法。

  4 心电图

  4.1 QTd 同济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王朝晖等报道QTd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和病变范围有关。结果表明冠状动脉多发性病变和(或)病变的程度严重可致弥漫性心肌缺血和心肌损害,这会更增加心电的不稳定性而导致QTd、JT间期离散度(JTd)增大,并有利于折返激动的形成而促使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发生。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丁世芳等报道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可使QTd增加,QTd的增加不仅与心肌梗死部位不同步除极和缓慢传导有关,亦与糖尿病病变本身有密切关系。

  4.2 T波电交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庞文跃等报道心肌梗死(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TWA密切相关。TWA对AMI早期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心室颤动(VF)有预测价值。

  5 药物

  5.1 抗心律失常药物

  5.1.1 基础研究 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周淑娴等报告了胺碘酮对快速右室起搏所致心力衰竭犬的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发现用药4~5周后,动作电位90%时程(MAPD90)无进一步延长,但心室有效不应期(VERP)与MAPD的比值增加,心室兴奋恢复时间离散度(RTD)减少,VF阈值增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张春红等报告了腺苷对模拟缺血再灌注豚鼠乳头肌细胞的电生理作用。腺苷不改变此种心肌的细胞膜除极,但使缺血初期膜电位的下降变缓,使动作电位时程在缺血末时更加缩短,可完全消除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异常电活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心脏中心丁国良等报告了亚麻酸对心力衰竭病人心房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的影响。该药可抑制此种外向钾电流,延长钾通道的恢复时间。认为该药对心力衰竭的病人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丁仲如等用膜片钳技术观察了青藤碱对豚鼠乳头肌细胞的作用。发现该药对INa和L型ICa通道有均匀一致的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对INa还有频率依赖性阻滞作用,并提示其系作用于INa的失活状态。

  5.1.2 临床观察 胡大一代表地尔硫协作组报告了136例AF患者使用地尔硫(10 mg静脉注射)和西地兰(0.4 mg静脉注射)控制心室率的疗效,地尔硫组明显高于西地兰组(总有效率94% vs 65%,P<0.0001)。观察用药后5,10,20 min时的疗效

[1] [2] [3] [4]
今日推荐
返回频道首页
相关图片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