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医学词典 |
医药 |
中药 |
西药 |
日常疑问 |
急救护理 |
家庭用药 |
男性 |
生育 |
心理 |
女性 健康信息 | 生活 | 性爱 | 性病 | 性爱保健 | 两性健康 | 育儿 | 心理 | 瘦身美容 | 健身 | 服饰 | 情感 |
作用于头部的各种致病因素刺激痛觉神经末梢,而后产生神经冲动,经痛觉传导通路传至中枢,最终传导到大脑皮层,由皮层综合分析而感知疼痛。其基本路径是:头部致痛因素痛觉神经末梢颅神经中的三叉、舌咽、迷走神经及颈神经(枕大、枕小及耳大神经)延髓或颈髓、丘脑、大脑皮层。
致痛因素已如前述,各种各样,在此不再一一叙述。痛觉神经末梢即痛觉感受器,痛觉感受器主要分为两类,即高机械痛感受器和多觉痛型感受器,高机械痛感受器对机械伤害性刺激发生反应,多觉痛型感受器则对以上的伤害性刺激发生反应。在人身上找到的C纤维感受器多为多觉痛型感受器。 头部痛觉的传入纤维为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其第一级神经核团为三叉神经半月节等,其轴突终止于三叉神经感觉末梢和三叉神经背末梢,由此换元发出纤维越过对侧组成三叉丘系,然后投射到丘脑后内侧,此为传导痛觉的第三级神经元,在此水平即可产生粗略的痛觉。由丘脑再发出纤维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层中央后回的下1/3处,从而在此水平形成对痛觉的完整的感知。 疼痛具有保护机体避免伤害的作用,即痛觉可作为对于机体伤害的一种警告,引起机体发生一系列防御性保护反应。但痛觉冲动的产生,需要致病因子的刺激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够产生,即所谓的痛阈的问题。 痛阈又分痛感受阈和痛反应阈。痛感受阈是受试者用语言报告有痛觉时所受到的最小的刺激量,另外测定受试者能耐受的最大伤害性刺激量称耐痛阈。痛反应阈是指能引起躯体反射(如反射,叫喊等)和内胎反射(血压,脉搏,瞳孔,呼吸等)所需的最小伤害性刺激量。其中内胎反射是不受主观意志支配的客观指标。 痛阈的高低因人而异,且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状态以及致病因素的性质等。痛阈降低会使人对疼痛的敏感性提高,正常的刺激,如体内生理范围的改变亦可出现痛感。久而久之,会引起情绪的改变和体内功能的紊乱,导致血管病等。肌肉持续性收缩,从而会出现血管源性头痛和肌紧张性头痛,给带来痛苦。 痛阈升高,则对于超出生理痛阈范围的刺激,亦不能感受疼痛或反应迟钝,从而对疼痛不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丧失早期治疗的机会。总之,痛阈的升高或降低,对人体都是不利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