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医学词典 |
医药 |
中药 |
西药 |
日常疑问 |
急救护理 |
家庭用药 |
男性 |
生育 |
心理 |
女性 健康信息 | 生活 | 性爱 | 性病 | 性爱保健 | 两性健康 | 育儿 | 心理 | 瘦身美容 | 健身 | 服饰 | 情感 |
本报讯 由解放军304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基础部主任付小兵研究员主持进行的《几种生长因子调控创伤修复机制及其应用研究》,发现创伤致组织内源性生长因子减少现象,揭示了生长因子促(抑)创伤修复的机制;用生长因子加速体表创面和促进受损脏器修复并获成功;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并生产出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并全面推向临床。这一成果获19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90年代初,付小兵在著名创(烧)伤专家盛志勇院士指导下,开展了生长因子与软组织创伤修复的研究,并把重点集中在生长因子促(抑)创伤修复机制和应用生长因子促进体表与受损脏器修复等方面。他们利用缺血与再灌流损伤动物模型,从细胞、分子与基因水平系统地研究了以FGF为代表的多肽生长因子在受创骨骼肌的定位与含量改变。发现急性缺血与再灌流可以导致储存于细胞膜周围的FGF的破坏,从而引起内源性FGF含量的减少,其减少程度与损伤程度成正比,从而揭示了生长因子促进创伤修复的机制,提出内源性生长因子含量减少是外源性应用生长因子促进创伤修复的理论根据。 他们通过对447只实验动物和506例临床病例的系统研究和动态观察,发现成纤维细胞类生长因子(FGFs)在生物体内具有两大作用:一是促分裂效应,即促进胚胎发生、细胞生长、血管生发以及创伤修复等;二是非促分裂激素样活性,在生物体内它能象激素一样参与细胞内外钙离子浓度调节,影响血管张力以及促进或抑制某些激素与酶的释放。这两大效应是FGF在体内对抗损伤与促进受损脏器修复的重要环节。他们将这一理论认识上的新见解应用于实践,开展用生长因子防治缺血性内脏损伤和用生长因子促进受损内脏器官修复研究,并在动物实验中获得成功。 他们坚持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紧密结合,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通过与暨南大学、珠海东大生物制药公司合作,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在构建并生产出用于创面修复的第一个基因工程国家一类新药——bFGF,并最早将这一成果推向临床。通过30多家医院1530余例有严格对照的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观察,证实采用生长因子治疗,可以使新鲜创面、供皮区、浅Ⅱ度与深Ⅱ度烧伤创面平均愈合时间较常规治疗提前2-4天,使常规方法久治不愈的放射性溃疡与褥疮等慢性难愈合创面发生愈合,经过对患者4年随访,无毒副作用与不良反应发生。据了解,西方国家相似产品目前尚处于Ⅱ、Ⅲ期临床试验阶段,应用生长因子的临床资料也仅有300余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