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医学词典 |
医药 |
中药 |
西药 |
日常疑问 |
急救护理 |
家庭用药 |
男性 |
生育 |
心理 |
女性 健康信息 | 生活 | 性爱 | 性病 | 性爱保健 | 两性健康 | 育儿 | 心理 | 瘦身美容 | 健身 | 服饰 | 情感 |
近年来我们采用中医辨证治疗配合红外线照射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肝经郁热多发于头面、胸胁。疱疹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伴口苦咽干,心烦易怒,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数。治以清肝泄火,解毒止痛。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g,生地15g,丹皮10g,赤芍15g,黄芩15g,栀子10g,板蓝根20g,紫草10g,延胡索15g,泽泻15g,车前子15g。加减:若发于眼部者,加谷精草、草决明以疏肝清热明目;发于颜面者,加菊花、牛蒡子以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发于胸胁部者,加郁金、川楝子疏肝理气,行气止痛;发于上肢者,加片姜黄以破血行气,通经止痛;血热明显、出现血疱者,加白茅根、水牛角清热凉血止血;有感染者,加金银花、蒲公英、地丁以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通腑泄热。 脾虚湿蕴多发于腹部、臀部和下肢。皮疹色淡,疱壁松弛,水疱易破,糜烂渗液较多,疼痛不甚。伴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倦怠乏力,大便时溏,女性带下增多。舌质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濡滑。治宜健脾利湿、解毒止痛。予除湿胃苓汤加减:白术10g,厚朴10g,陈皮10g,茯苓15g,车前子15g,泽泻10g,板蓝根15g,延胡索10g,生薏仁30g。加减:发于腹部、下肢者,加苍术、黄柏、牛膝以清热燥湿,引药下行;水疱大而多、糜烂渗液多者,加土茯苓、萆薢、茵陈清热利湿解毒。 气滞血瘀多见于年老体弱患者。疼痛剧烈,皮疹消退后仍疼痛不已,难以忍受,并放射至附近部位,重者可持续数月甚至更长时间。伴头晕、乏力。舌质紫或黯,苔白,脉弦涩。治以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方选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柴胡9g,当归12g,白芍12g,郁金12g,香附12g,延胡索15g,川楝子12g,桃仁10g,红花10g,生地10g,川芎9g,陈皮12g,枳壳12g。加减:心烦急躁,睡眠欠佳者,加珍珠母、灵磁石、牡蛎、酸枣仁以平肝潜阳,重镇安神;疼痛剧烈,寝食难安者,加丹参、炙乳香、没药、穿山甲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止痛;体实者加大黄以破瘀;年老体虚者,加黄芪、党参补益气血,扶正固本。外治法:水疱较多,糜烂渗出严重者,用马齿苋水煎液冷湿敷,或用三黄散及青黛散混合,香油调匀外涂;红斑,水疱少而未破者,外搽三黄洗剂;结痂者外涂黄连膏。无论何种证型,均同时采用YS-50型远红外线治疗仪照射病变区域,如皮疹发生于头面部,应注意对眼部的保护,不要直接照射眼睛,可用浸湿的纱布遮盖眼部。治疗时间为每次30~60 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典型病例患者,女,60岁。患者于2003年10月23日就诊。1周前于左肩部出现针刺样疼痛,并放射至左臂,自贴“风湿止痛膏”。2天后,疼痛仍不减,反而加重。此时左肩臂出现数处鲜红色斑片,其上有成群水疱,疼痛剧烈,无休无止。现症:心烦急躁,口苦咽干,纳食不香,夜间痛甚,难以入眠,大便干结,四五日一行,小便黄赤短少。查体:左肩臂及腋下6处鲜红色斑片,其上有密集成群的米粒至绿豆大小的水疱,疱壁丰满紧张。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西医诊断:带状疱疹;中医诊断:蛇串疮(肝胆郁热证)。治法:清肝胆、利湿热;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胆草10g,生地15g,车前子20g,黄芩15g,栀子10g,大青叶20g,板蓝根20g,紫草10g,大黄10g,片姜黄15g,马齿苋30g,土茯苓30g,生龙牡各30g。外用三黄散及青黛散混合,香油调后外敷。同时采用红外线照射,每次45分钟,每日1次。上方连服14剂,复诊时,病情明显改善,大便已通,水疱多已干燥结痂,但仍有疼痛。故上方去大黄、马齿苋、土茯苓,加元胡、川楝子、丹参、地龙各15g,夜交藤20g。续服10剂,皮损全部消退,已不疼痛。临床治愈。 按语:该患者肝胆湿热,湿热毒邪循经外溢,泛滥肌肤而发。湿热之邪阻塞经络,导致气血瘀滞,故而疼痛剧烈。综观其内外征象,病位在肝胆,病性属热,舌脉表现为一派实热象。故施以清肝胆湿热之龙胆泻肝汤,使用大量苦寒泻热之品,清肝胆之湿热,兼清下焦湿热,使湿热从二便而去。加通经活络之元胡、地龙等,并加强镇静安神之功效,最后邪去正安,疾病痊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