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医学词典 |
医药 |
中药 |
西药 |
日常疑问 |
急救护理 |
家庭用药 |
男性 |
生育 |
心理 |
女性 健康信息 | 生活 | 性爱 | 性病 | 性爱保健 | 两性健康 | 育儿 | 心理 | 瘦身美容 | 健身 | 服饰 | 情感 |
摘 要:本文以《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中所记载的消渴病案进行整理分析,揭示了古代医家已充分认识到消渴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尤其是从事非体力劳动的人群;对于消渴病的致病因素,古代医家认为过食膏粱厚味、酒色无惮、焦劳苦思等均与消渴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重视过度房劳一致病因素在消渴发病的影响。在治疗用药上以甘苦泻热、温肾通阳为主要原则治疗消渴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这一 关键词:消渴病;医案;糖尿病 消渴病为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主要表现,现代医学中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 ,简称DM) 即属此病的范畴。古代医家对消渴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大多分散记载在历代医著和临证医案中,其中尤以医案的记载较为具体详实。本文即以《名医类案》[ 1 ]和《续名医类案》[ 2 ]中所记载的消渴病案进行整理分析,以期揭示古代医家对消渴病的临床辨治规律,为当今DM 的治疗提供借鉴。 1 医案选择
2 病案分析
211 患病人群 《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记载的39例消渴医案中,有9 例记载了的年龄,多为4 旬或5旬。有9 例消渴病案中提及了患者的身份, 如李东垣治疗“顺德安抚”张耘夫;陆养愚治“两广制府”陈公;张路玉治“太学”赵学访;方勺治“提点铸钱朝奉郎”黄沔;“牙行”邵渭宾等,上述患者均为古代的达官显贵之人,正所谓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谟·消渴》中所载“消渴病,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由此可见,消渴病古代的患病人群多发生在中老年人,且尤以生活安逸的非体力劳动者发病率高,这一认识与现代医学2 型DM 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212 致病因素 在消渴病案中记载的致病因素有“饮食厚味”、“豪饮嗜酒”、“案牍积劳”、“酒色无惮”等。 ①膏粱厚味:古代医家认识到饮食结构与消渴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早在《素问·奇病论》中即指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现代研究也已证实,其饮食中摄取总热量、脂肪量、蛋白量愈多,糖尿病发生率愈高,若饮食中碳水化合物主要为精致面粉和精致蔗糖,也促使糖尿病的发生率升高[ 3 ] 。 ②酒色无惮:在消渴病案中,有5 例医案中提到了过度饮酒和过度房劳为其致病因素,表明古代医家认为嗜酒及过度房劳是导致消渴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发病正如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消渴》中所述“人惟淫欲恣情,酒面无节, 于是炎火上熏,脏腑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而患消渴病。也有证据表明,大量酗酒可造成导致胰岛素数目下降,或降低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等;但过度房劳与DM 发病的相 ③焦劳苦思:消渴医案中也多处记载了“案牍积劳”、“忧虑多思”是引起消渴发病的重要因素。唐代的王焘在其所著《外台秘要》中即指出“消渴病人,悲哀憔悴伤也”。《医书汇通集成》中亦认为“消渴病人,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虽愈而可以复作”。现代研究表明,人体在高度紧张状态下,通过调节内分泌的作用,使肝糖元分解,增加糖元异生,减少肝糖元合成,致使血糖升高,促发或加重糖尿病。由此提示我们应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DM 发生的影响。 213 遣方用药 通过对39 例消渴病案中记载的处方用药用药原则如下: ②温肾通阳,重在补肾:在39 例消渴医案中,7 位医家应用八味丸加减治疗消渴病及其并发症,所涉及的全部用药亦以归肾经的频次为最多,其次是肝经。从张景岳、薛立斋、孙一奎等所诊消渴病医案即可窥见,温肾通阳乃治疗消渴之根本大法,重在温补下焦。遵《内经》中“阳所从阴而亟轻也之论”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真阳,主宰津液的输布、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肾中精气不足,津液化生无源,病人表现为上部口渴而多饮;下元不足,固摄无力而出现小便无以约束而频多。因此治疗上以补肾益精,助阳生津为主要原则,药物多选熟地、益智仁、杜仲、肉苁蓉、肉桂等。正如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所推崇的“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助,则泉源不竭。”典型案例为“陆养愚治两广制府陈公”一例,应用八味丸加益智仁,煎人参膏糊丸,大补下元,使肾阳充足,生化有源,数日后尿少,十日后尿如常,但口渴不减,以升麻、人参、黄芪煎汤送丸药,数服后口渴顿止,诸症全安。 3 小 结 《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为明清时代以前著名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通过对其中消渴病案的分析,揭示了古代医家已充分认识到消渴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尤其是从事非体力劳动的人群,对于消渴病的致病因素,古代医家认为过食膏粱厚味、酒色无惮、焦劳苦思等均与消渴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重视过度房劳这一致病因素在消渴发病中的影响。治疗用药上以甘苦泻热、温肾通阳为主要原则治疗消渴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这一治疗思路可为当今治疗DM 提供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