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划区医疗 1956年,青岛市开始实行三级医疗预防制,确定青医附院、市立医院为全市中心医院;台东医院、青岛医院、人民医院、青纺医院和四方机厂医院为国级医院;中医院为专科医院;港务局医院、建筑公司职工医院、各工厂企业保健站及工厂企业特约联合诊所为基层医疗预防机构。
1958年,全市分为市南、市北、台东、台西、四方、沧口和崂山郊区7个医防区,每个医防区划分为若干个医防地段或组,负责辖区的医防和卫生保健工作。人民医院负责市南区医联区;崂山区卫生负责崂山郊区医防区;沧口医院负责沧口区医防区;台东医院负责台东和四方区医防区;市立医院兼负责市北区医防区;青医附院为山东省东部中心医院,负责全市各医院的技术指导并兼负市南区医防区的一部分任务。青纺医院、四方机厂医院、建筑公司职工医院、港务局医院均为本系统中级医院。设在各医防区内的区卫生所、工厂企业保健站、机关团体的学校卫生室、中西医联合诊所、区妇幼保健站、私人医院及外个体医等均为基层医疗预防机构,按城街服务路段组成医疗预防网,根据区街划分设立地段中心医防组。
1959年8月12日,青岛市卫生局根据青岛市行政区划的变更又制定《关于统筹安排合理调整医疗预防任务,整顿分级划片医疗的办法(草案)》。全市共分市南、市北、台东、台西、沧口、四方、崂山、胶县、即墨和胶南10个医防区。全市医疗预防机构分为3级。第一级中心医疗预防机构为青医附院(省中心)和市立医院(市中心);第二级为中级医疗预防机构,包括台东、台西、沧口医院,市南、市北四方区联合医院和7个企业医院(青纺、铁路、四方机厂、建筑公司、交通局、海运局、港务局医院),崂山、胶南、胶县、即墨4个县人民医院;第三级为基层医疗机构,包括各区联合医院门诊部、公费医疗门诊部、各工厂企业保健站、学校医务室和个体医组成的医防小组、农村人民分社卫生院及生产大队保健站。
1970年10月,青岛市卫生局按照就近就医、基层医疗单位多管、大医院少管、专科医院和疗养院适当兼管的原则,对划区医疗预防地段作了适当调整。市南区各管区分别由青医附院、人民医院、青岛疗养院、青岛疗养所(今黄海疗养院)四一八医院(今核工业部青岛疗养院)、工人疗养院、纺织工人疗养院、浮山公社卫生院(今浮山医院)和市南区第一、第二医院及其下属卫生所负责;市北区各管区由市立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结核病防治院和市北区医院及其下属卫生所负责;四方区由精神病医院、传染病医院和四方区医院及其卫生所负责;沧口区由青纺医院、沧口医院(今第三人民医院)和沧口区医院及其卫生所负责。除青纺医院外,各工厂企业医院均不中另划分地段,负责本系统所司单位及集体宿舍。同年,为加强市区划分医疗的管理,市卫生局对市、区(县)较大厂企医院和近郊公社卫生院统一编号,从801~841号,其中有30个单位承担行政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定点任务。地段医疗预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1)担任一般疾病的防治工作,包括上级医院或其他医疗单位转回本地段中仍需继续门诊治疗的病人;(2)担任各种预防接种和注射工作,对本地段发生的传染病及时登记的报告,以及就地隔离治疗和管理;(3)担任卫生常识的宣传和普及教育,培训不脱产的卫生员,并指导爱国卫生运动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以及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指导;(4)经常深入车间、学校、地段进行巡回医疗,送医送药上门,并负责急、重及疑难病人的转诊工作。
城市联合诊所和区医院 1954年11月,青岛市卫生局制定《关于组织联合医疗机构实施办法草案》。由卫生行政机关指导、帮助私人开业医务人员。根据“自愿合作,民主管理,集体经营,政府领导”的原则,集资组成联合医疗预防机构,在指定的缺医少药地区设立机构免征营业税,组织成员都是劳动者,没有劳资关系,由同仁们自愿集股和医疗收费中解决公积金和工资。1955年,全市组织联合诊所已达20处。其中中医所(中医69名),西医所10处(西医51名),牙医所1处(牙医7名)。1956年,又组织了18处,其中中医所2处,西医所7处,中、西医所6处,牙医所3处。参加联合诊所的中医共计40名,西医60名,牙医12名。到1957年1月全市共有联合诊所38处(中医所11处,西医所17处,中、西医所6处,牙医所4处)。参加联合诊所的中医共计109名,西医111名,牙医9名。
1958年全市有联合诊所42处,妇幼保健站16处,区卫生所6处。在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浪潮的推动下实行合并改组,组成6个区医院。8月,四方区由小阳路、嘉禾路、蒙化路和西太平村4个联合诊所,海云街、遵化路2个中医联合诊所、嘉禾路牙医联合诊所以及第一、第二妇幼保健站联合组成四方区联合医院。12月,区联合医院与区卫生所合并组成青岛市四方区医院。1984年春,原属四方区卫生局领导的兴隆路、小白干路、杭州路3个联合诊所并入该院。
1958年10月,李村路西医联合诊所高密路中医联合诊所,辽宁路、市场三路、吴淞路、无棣二路、乐陵路、泰山路6处中西医联合诊所,胶州路和辽宁路2处牙科联合诊所,以及市场一路、乐陵路、无棣路联合妇幼保健站等13处联合诊所组成市北区联合医院。12月改称市北区医院。
1958年10月,沧口区由精一、中久2个私人医院和营子、四流中路、四流南路联合诊所,以及2个中医联合诊所和1个牙科联合诊所合并成立沧口区联合医院。1960年10月,改为沧口人民公社医院。1961年5月又改称沧口人民公社卫生院。1964年易名为青岛市沧口区医院。
1958年11月,台西区由云南路、郓城北路、冠县路、四川路4个西医联合诊所,郓城现路、广州路、莘县路、费县路4个中医联合诊所,台西区9个牙科联合诊所和3个区妇幼保健站合并组成青岛市台西区医院(1963年因撤销台西区建制,改称青岛市市南区第二医院)。
1958年12月1日,市南区由四方路、太平路、中山路、北京路和莱芜一路5个联合诊所,霍康、和平、道济3个私人医院,1个联合妇幼保健站和一些个体诊所合并组成青岛市市南区医院(1964年改称青岛市市南区第一医院)。
1959年6月台东区由台东一路、三路、五路、六路和华阳路、延安路、登州路、北仲家洼、南仲家洼等10个诊所,以及太平医院、台东区牙科中心诊所、6个妇幼保健站(台东二路、台东三路、台东六路、延安路、南仲、北仲)联合组成台东区医院。是年,随着联合诊所的合并,区医院的建立,各医院逐步纳入划区医疗的二级医疗机构。据1962年统计,6个区医院共有职工133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70名,行政工勤人员253名,学徒111名。共有病床772张,其中治疗床652张,疗养床120张。到1970年各区区医院全部纳入城市医疗网内。
1980年,浮山公社医院改为市南区浮山医院,楼山后公社医院改为沧口区楼山医院。1985年,吴家村公社医院改建为四方区中医院。1986年8月,西流庄公社医院与沧口区卫生学校合并改为青岛市沧口区第二医院。
至1986年,市内6区区医院(除黄岛人民医院外,其他全是集体所有制)已发展到13处,病床1147张,全民所有制职工775人,集体所有制人员227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423人。下设门诊部38处。些医院是青岛医疗卫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防病保健的重要力量。
乡镇医院 1958年以前,由市区各大医院他分片包干帮助各县医院和乡镇医院防治传染病,指导开展妇幼保健工作,培训技术人员,提高业务技术水平。1958年12月,青岛市卫生局调整城市医院对农村医疗机构业务技术指导的负责地区。由青医附院、青纺医院、市人民医院、台东医院、台西医院和沧口医院负责即墨、胶县、胶南和崂山近郊公社。妇幼保健院和结核病防治院分别协助台东和市立医院做好妇幼保健和结核病的防治。由崂山县医院负责李村、惜福镇、北宅和王哥庄公社卫生院。
1960年后,市卫生局把市属各医院与崂山县公社挂钩关系做了调整。市立医院与惜福镇公社挂钩,市人民医院与红岛公社挂钩;沧口医院(今市第三人民医院)与棘洪滩公社挂钩;台东医院(今市第二人民医院)与王哥庄公社挂钩;台西医院(今市第五人民医院)与沙子口公社挂钩;市立中医院与夏庄公社挂钩;结核病防治院与城阳公社挂钩;妇幼保健院(今市妇产医院)与仙家寨公社挂钩;传染病院与马哥庄公社挂钩;精神病院与李村公社挂钩;崂山县医院与河套公社挂钩。另外,青医附院、海军四O一医院也分别与中韩和北宅公社挂钩。此后,没再做新的变动。
1986年,崂山、平度、莱西、胶县、胶南、即墨和黄岛共有乡镇卫生院及中心卫生院146处。共有医生1735名,护士648名,管理人员454名,其他人员1414名。共有病床3661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