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A型题 1.介导I型超敏反应晚期相的最主要介质是 A. 组胺 B.白三烯 C. 肝素 D. 腺苷酸环化酶 E.前列腺素 2.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FcεRI? A.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B.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C.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D.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E.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3. 介导I型超敏反应即刻反应的最主要介质是 A. 组胺 B.白三烯 C.肝素 D.腺苷酸环化酶 E.血小板活化因子 4.重组可溶性IL-4受体能够治疗I型超敏反应的可能机制是 A. 降低Thl型细胞的活性 B. 升高Th2型细胞的活性 C. 减少IgG4的产生 . D. 减少组胺酶的产生 E. 降低IgE抗体的产生 5.能使胎儿R+红细胞发生溶解破坏的抗体是 A. 免疫抗体IgM B.天然抗体IgM C.单价免疫IgG D.双价免疫IgG E.亲细胞性IgE 6.I型超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种成分被动转移? A. 致敏淋巴细胞 B.的血清 C. 特异性转移因子 D. 生物活性介质 E.特异性IgE形成细胞 7.下列哪一项属于Ⅳ型超敏反应? A. 过敏性休克 B. 血清病 C.类风湿性关节炎 D.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E. 系统性红斑狼疮 8.Ⅳ型超敏反应可经下列哪成分被动转移? A. 巨噬细胞 B.淋巴细胞 C. 血清Ig D. 血清补体 E.中性粒细胞 9.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有 A. I、Ⅱ、Ⅳ型超敏反应 B.I、Ⅱ、Ⅲ型超敏反应 B. I、Ⅲ、Ⅳ型超敏反应 C. 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E.Ⅱ、Ⅲ型超敏反应 10.下列哪一种疾病的变应原是半抗原? A. 系统性红斑狼疮 B. 农民肺 C. 青霉素治疗后发生溶血性贫血 D.风湿性关节炎 E. 对移植肾的排斥反应 11.预防Rh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症的方法是 A. 用抗Rh血清给新生儿进行人工被动免疫 B. 给胎儿输入母亲的红细胞 C. 用过量的抗原中和母亲的抗Rh球蛋白 D.用免疫抑制剂抑制母体产生抗Rh抗体 E.分娩72小时内给产妇注射抗Rh免疫血清 12.脱敏治疗可用于 A. 冷空气过敏 B. 食物过敏 C.血清病 D.接触性皮炎 E.血清过敏症 13.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血管炎的主要原因是 A. 组胺和白三烯的释放 B.攻膜复合体的形成 C. 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 D.细胞因子的作用 E.多形核白细胞溶酶体酶的作用 14.下列哪种因素出现时可能发生血清病 A. 存在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 B.大量IgE产生 C. 补体水平升高 D.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形成 E.巨噬细胞功能亢进 15.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 A. 接触性皮炎 B. 干酪性肺炎 C.移植排斥反应 D.血清病 E.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16.引起Arthus反应的主要原因是 A. Tm释放的淋巴因子的作用 B. 单个核细胞浸润引起的炎症 C.肥大细胞脱颗粒 D. lgE抗体大量产生 E.IC引起的补体活化 17.一般不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物质是 A. 豕草花粉 B. 油漆 C.化妆品 D.青霉素 E.结核菌素 18.关于I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哪一项是错误的? A. 一般在15~20分钟观察结果 B. 局部皮肤有丘疹,周围有红晕 C.组织改变为局部水肿、充血 D.可检测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 E.可有单个核细胞浸润 19.血清过敏性休克属于哪种超敏反应: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以上都不是 20.参与Ⅰ型超敏反应负反馈调节作用的细胞为: A.嗜碱性粒细胞 B.肥大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巨嗜细胞 E.NK细胞 21.能促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的因素应除外: A. 变应原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IgE结合 B. 补体C3a﹑C5a C. 抗IgE抗体 D.麻黄碱 E.乙酰胆碱 22.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Ig类型为: A.IgM/IgD B.IgM/IgG C.IgA/IgE D.IgM/IgA E.IgE/IgD 23.关于Ⅲ型超敏反应哪点是错的: A.IC具有细胞毒作用 B.IC沉积激活补体 C.补体激活引起炎症 D.中性粒细胞引起组织损伤 E.血小板参与 24.血清病属于: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以上都不是 25.药物引起的血细胞减少症属于: A.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以上都不是 26.下列那组皮肤实验是对的: A. 青霉素皮试:Ⅱ型超敏反应 B.青霉素皮试:Ⅳ型超敏反应 C.结核菌素试验:Ⅰ型超敏反应 D.结核菌素试验:Ⅳ型超敏反应 E.以上都不是 27.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是: A.血清过敏症 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过敏性鼻炎 D.血清病 E.荨麻疹 28.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是; A.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B.荨麻疹 C.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D.系统性红斑狼疮 E.接触性皮炎 29.初次注入大量含有抗毒素的马血清引起的血清病的发生机理属于: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以上都不是 30.Ⅰ型超敏反应中,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是: A.cAMP增加,cGMP减少 B.cAMP增加,cGMP增加 C.cAMP减少,cGMP增加 D.cAMP减少,cGMP减少 E.以上都不是 31.预防Ⅰ超敏反应最直接的最理想的方法是 A.减敏疗法 B.环境控制 C.给予修饰后的抗原 D.抗组胺药物 E.皮质激素 32.补体参与: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Ⅰ、Ⅱ型超敏反应 E.Ⅱ、Ⅲ型超敏反应 33.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细胞除外: A.B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NK细胞 D.嗜碱性粒细胞 E.肥大细胞 34.新生儿溶血症属于哪型超敏反应: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以上都不是 35.Ⅰ型超敏反应中的生物活性介质应除外: A.干扰素 B.组胺 C.白三烯 D.血小板活化因子 E.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36.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是: A.IgG B.IgE C.IgA D.IgM E.IgD X型题 l. 下列能通过下调IgE产生治疗I型超敏反应的是 A. IL-4 B.可溶性IL-4受体 C.IL-12 D.IFN-γ E.葡萄糖酸钙 2.Ⅲ型超敏反应发生过程中,导致清除免疫复合物能力降低和沉积的因素有 A. 免疫复合物的量过大 B. 吞噬细胞缺陷 C. 血管通透性增加 D.血管内高压 E.血管内形成涡流 3.抗毒素脱敏疗法的机制是 A. 小剂量变应原只引起微量的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 B.少量介质迅速被灭活不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 C.短期内小剂量、多次注射逐渐消耗肥大细胞上的IgE D. lgE耗尽,机体处于暂时脱敏状态 E.此时接受大量变应原,不引起超敏反应 4.在I型超敏反应防治中,最常使用的肾上腺素具有的主要作用是 A. 稳定肥大细胞胞膜 B.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C.提高胞内cAMP浓度 D.减少腺体分泌 E.抑制磷酸二酯酶 5.T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结果可以是 A. 肉芽肿形成 B.皮肤局部红肿、硬结 C.移植排斥反应 D. 剥脱性皮炎 E.结核病人肺空洞形成 6.参与Ⅲ型超敏反应的细胞和分子是 A. 血小板 B.IgG和IgM类抗体 C. 补体 D.NK细胞 E.中性粒细胞, 7.能引起速发型超敏反应的物质是 A.破伤风抗毒素 B.青霉素 C.屋尘 D.牛奶 E.豕草花粉 8.属于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症 B.支气管哮喘 C.接触性皮炎 D. 初次注射血清病 E.青霉素过敏症 9.以下哪些疾病属于免疫复合物病 A. 甲状腺功能亢进 B. 链球菌感染的肾球性肾炎 C.赫氏反应 D. 变应性鼻炎 E.传染性变态反应 10.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细胞与分子是 A.补体 B. 巨噬细胞 C NK细胞 D. IgG E.IgM 11.下列哪些条件下易形成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 A. 可溶性抗原 B.颗粒性抗原 C.IgG类抗体 D.抗原略多于抗体 E.中等亲和力的抗体 12.I型超敏反应中肥大细胞释放的活性介质可引起 A. 趋化作用 B.毛细血管扩张 C.血管通透性增加 D. 平滑肌收缩 E.黏膜腺体分泌增加 13. 以下哪些为临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A.新生儿溶血症 B.磺胺类药物过敏导致粒细胞减少症 C.血清病 D.类风湿性关节炎 E.Graves病 14.能抑制Ⅰ型超敏反应的物质是: A.PGE2 B.肾上腺素 C.氨茶碱 D.乙酰胆碱 E.PGD2 15.超敏反应中抗体参与的型别为 A.I型 B.II型 C.III型 D.Ⅳ型 E.Ⅰ型和Ⅳ型 16.关于Ⅳ型超敏反应错误的是 A.以IgG抗体介导为主 B.反应速度慢 C.需补体参与 D.炎症区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 E.效应Tc细胞参与 17.肥大细胞源性介质中属于预合成的不包括 A.组织胺 B.白三烯 C.前列腺素 D.血小板活化因子 E.激肽原酶 18.Ⅳ型超敏反应机制包括 A.巨噬细胞参与并释放多种酶,促进炎症反应 B.中性粒细胞的杀伤 C.致敏TH2细胞激活释放多种炎症因子 D.Tc细胞杀伤靶细胞 E.TH1细胞激活释放多种炎症因子 二、填空题 1.按照Gell的分类,四型超敏反应又分别叫做_____、_____、_____和_____。 2.I型超敏反应的参与细胞有__ ___和___ ___,_ ___可发挥负反馈调节的作用。 3.I型超敏反应的药物治疗包括____ _、___ __、__ ___和_ ____。 4.介导II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是____ _和____ _,少数为__ ___。 5.免疫复合物沉积后,_ ____、__ ___与__ ___可参与引起Ⅲ型超敏反应的组织损伤。 三、名词解释 1.LATS 2.变应原 3.过敏休克样反应 4. 超敏反应 5. 迟发型超敏反应 6.Arthus反应 7.接触性皮炎 四、问答题: 1.何谓超敏反应?主要分为几种类型?试比较之。 2.以青霉素为例说明其诱发的超敏反应的机制。 3.简述Ⅲ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及常见疾病。 4.简述I型超敏反应的治疗原则。 5.简述Ⅱ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及常见疾病。 6. 应用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解释新生儿溶血症。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 1.B 2.D 3.A 4.E 5.D 6.B 7.D 8.B 9.B 10. C 11.E 12.E 13. E 14.D 15.D 16.E 17.A 18.E 19.A 20. C 21.D 22.B 23.A 24.C 25.B 26.D 27. B 28.D 29.C 30.A 31. B 32.E 33.C 34.B 35.A 36.B X型题 1.BCD 2.ABCDE 3.ABCDE 4.BCD 5.ABCDE 6.ABCE 7.ABCDE 8.BE 9.BC 10.ABCDE 11.ACDE 12.ABCDE 13.ABE 14.ABC 15.ABC 16.AC 17.BCD 18.ADE 二、填空题 1.过敏反应、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迟发型超敏反应 2.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 3.抑制免疫功能药物、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药物、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改善效应器反应性药物 4.IgG、IgM、IgA 5.补体、中性粒细胞、血小板 三、名词解释 1. LATS:为长效甲状腺刺激素,可能是由于外来抗原的分子模拟产生的一种能与促甲状腺素受体结合的IgG4,刺激甲状腺过度地分泌甲状腺素。 2. 变应原: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应特指速发型超敏反应)。 3. 过敏休克样反应:应用青霉素治疗梅毒或钩端螺旋体病时偶尔可发生类似过敏性休克样反应,亦称赫氏反应,由于破坏的病原体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IC,激活补体所引起,属Ⅲ型超敏反应。 4.超敏反应:指已致敏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后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损伤。 5.迟发型超敏反应:由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24~72h后发生的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因其发生缓慢故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 6.Arthus反应:是一种实验性局部Ⅲ型超敏反应。1903年,Arthus发现用马血清经皮下反复免疫家兔数周后,当再次注射马血清时,可在注射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此种现象被称为Arthus反应。 7.接触性皮炎:为典型的接触性迟发型超敏反应。通常是由于接触小分子的半抗原物质,如油漆、染料、农药、化妆品和某些药物等引起。小分子的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经朗格汉斯细胞摄取、提呈给T细胞,并刺激效应T细胞的产生。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Ag时发生的以皮肤损伤(红肿、皮疹、水肿)为主要特征的Ⅳ型超敏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