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遗传研究
家谱调查显示,自杀的第一级亲属有较高的自杀或自杀未遂风险(Farberow,1969;Robins等,1957;Muurphy等,1969)。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有家族自杀史者,增加患者(不论诊断为何)的自杀风险(Roy,1986);无家族自杀史的抑郁症患者11.3%发生自杀,有家族自杀史者为29.2%,差别显著(Mitterauer)。此外,有家族抑郁症史者亦增加自杀风险(Egeland和Sussex,1985)。
双生儿研究:Roy(1991,1995)的系列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儿有较高的自杀和自杀未遂一致率。Statham等(1998)研究澳洲5 995对双生儿(社区样本),结果显示单卵双生儿的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一致率高于双卵双生儿。
寄养研究:Sohulsiuger(1979)的研究结果表明,自杀寄养儿的血缘亲属自杀风险高(4.5%),而对照组血缘亲属低(0.74%)(P<0.01)。后来Wender等(1986)发现,患情感性障碍寄养人的血缘亲属自杀者为3.7%,而无情感性障碍寄养人的血缘亲属为0.3%。Schulsimger和Wender等认为,可能存在独立于精神疾病之外的遗传素质,致易于发生自杀。Kety(1988)认为自杀中的遗传因素可能为控制冲动行为的能力不良,它是独立于精神疾病之外或附加于其上而发挥影响的。
遗传方式:Papadimitrion等(1991)应用Slater的模式研究自杀行为的遗传传递方式,即自杀是否涉及单一的显性基因或多基因传递。他们选择的研究样本为具有终生自杀未遂史的抑郁症患者,结果发现2个或更多第一级或第二级亲属有自杀未遂史,未能证明单一显性基因传递。Papadimitrion等认为,自杀的遗传方式符合多基因遗传。
分子遗传研究:单存在自杀的遗传易伤性是不够的,当他们面对应激或发生精神病时始表现出来。第一项分子遗传研究报告涉及血清素合成上色氨酸羟化酶(TPH)的多形性。TPH研究亦涉及单卵双生自杀者(Roy,1997),抑郁症患者(Bellivier等,1998)和人格障碍患者(Siever等,1995)。
6.2 5羟色胺与自杀相关研究
自杀未遂致死性高者脑脊液(CSF)中5羟吲哚醋酸(5-HIAA)的水平低。这一负相关即使存在精神疾病时亦如此,如抑郁症(Greenhill等,1999),精神分裂症(Ninan等,1984;Von praag,1983),人格障碍(Gardner等,1990)等自杀未遂致死性高者,CSF中5-HIAA水平亦低。可能这一生物行为关系是独立于精神疾病的神经生物学之外而存在的,或者这一关系附加于精神疾病之上。一些研究表明,CSF 5-HIAA水平与终生攻击性严重程度之间亦呈负相关,即终生攻击性严重度愈高者CSF 5-HIAA水平愈低(Goodwin,1986;Brown等,1986)。非人类灵长目动物的攻击性和冲动性高者,CSF 5-HIAA水平低(Higley等,1997)。5-HIAA水平可预测今后行为。出院后历时12月追踪发现,出院时CSF 5-HIAA水平低者预期后来有较高的成功自杀率(Nordström等,1994)。
6.3 对芬呋拉明的催乳素反应为血清素反应性(responsivity)的另一指标
芬呋拉明释放催乳素(PRL)是经由5-HT对5-HT特殊受体的作用。芬呋拉明可引起5-HT的释放并诱发5-HT再摄取的抑制。在一般情况下,抑郁症病人对芬呋拉明引起的PRL反应是迟钝的。这种迟钝常用抑郁症以外的原因解释,其中包括高度致死性自杀未遂(Malone等,1996),即既往(数月或数年前)有高度致死性自杀未遂者,与对照组比较,保持迟钝的PRL反应。
6.4 胆固醇水平与自杀行为间关系
非人类灵长目的研究表明,低胆固醇食物导致低5-HT能活动和较多攻击行为(Fontenot等,1996;Kapan等,1994)。人类低胆固醇水平伴发高的自杀率的机制可能与低5-HT能活动有关(Ringo等,1994)。
6.5 死后研究
前额叶皮质的冠状切面可观察到5-HT受体的解剖分布。5-HT载体(transporter)位点在内侧面致密,腹面较不致密,背侧面和背外侧面最不致密。死于自杀者发现一些脑区5-HT运载体结合减少(Arangr等,1995)。结合减少在腹前额叶皮质最明显,而在背前额叶皮质不能检出(Arango等,1995;Harclin等,1993)。
突触后5-HT1A受体均匀分布于前额叶皮质区,主要存在于第二层。自杀死亡者5-HT1A受体数目增加(Arango等,1995;Joyce等,1993)。一般5-HT1A受体数目与5-HT运输数目呈负相关,可能5-HT1A受体数目增加继发于减低的5-HT能神经支配。
不论精神疾病诊断为何,自杀死亡者均示5-HT神经原向腹前额区特殊投射的缺乏。关于腹前额皮层的功能,正电子投射扫描(PET)研究发现攻击者前额区休息时葡萄糖代谢显著降低,提示这一脑区在行为调节中的重要性,即腹前额皮质对内在的破坏行为具有约束作用,如果弱化可导致较多的冲动行为。
6.6 神经影像研究
在身体中,研究5-HT能功能的最常用方法是PET,它可观察生活中脑的神经递质系统。一般用芬呋拉明并与安慰剂对照,观察前者导致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的变化(Mann等,1996)。代谢增加反映芬呋拉明导致5-HT能活动的增强(Mann等,1996)。影像研究有助于理解那些具有自杀风险者的神经生物学。有关研究表明,活体改变与死后检查的结果是一致的。
6.7 “可减少自杀”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
碳酸锂和丙戊酸钠为较好的2种心境稳定剂,可以减少自杀。Manji等(1998)研究心境稳定剂对CNS信号渗出通路和基因表达的影响。动物实验发现,锂和丙戊酸盐长期应用可致兔额叶和海马蛋白激酶C(PKC)α和ε同功酶减少。临床验证亦证明PKC抑制剂famoxifen有抗躁狂效应。
另一项研究(McNamara等,1999)发现,长期锂治疗的主要目标是PKC的基质,特别是肉豆蔻基富含丙氨酸C激酶基质(myristoylatde alanine-rich C kinase substrate,MARCKS),与锂的预防自杀效应有关。作者推断,在关键脑区对MARCKS表达的调节不良可能介入到自杀的病理生理。作者对自杀者的海马和背外侧前额区MARCKS及其密切相关的MARCKS相关蛋白(MRP)MRNA表达进行测定,结果未发现自杀者与正常对照之间在背前额区皮层灰质和白质MARCKS或MRPmRNA表达水平上有何区别,但ImRNAS在海马和前额区皮质并非分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