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孕蜕膜的生长调控 2

来源:医学杂志 2006-11-07 07:12:02 

ctivins)是 tGF-β家族的重要成员,能诱导多种组织细胞凋亡。在凋亡的蜕膜细胞中, activin表达极高,提示 activin可能具有促进蜕膜细胞凋亡的作用[9]。

  3.2.2表皮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 epidermal Crowth Factor,EGF) eGF存在于多种组织,促进细胞有丝分裂。在胚胎植入过程中, eGF-mRNA、 eGF和 eGF受体表达增加,提示 eGF的主要功能是刺激蜕膜细胞增殖、分化,而对其凋亡具有抑制作用。

  3.2.3其他细胞因子

  胚胎植入及早孕期,蜕膜组织中克隆刺激因子-1( cSF-1)、胰鸟素样生长因子( iGF)、碱性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干细胞因子( sCF)和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均增加,据其一般作用推测,其作用主要是促进子宫内膜间质和蜕膜细胞增生、分化,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3.3甾体激素

  甾体激素对靶细胞增殖与分化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已经得到了充分研究,当其撤退或作用被拮抗剂阻断时,靶细胞不仅停止增殖和分化,而且迅速发生凋亡。甾体激素对子宫内膜间质和蜕膜细胞凋亡的作用目前还有争论。

  雌激素( estrogen,E)能促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增生,抑制其凋亡,已为众多研究所证实。 rotello等发现, e可部分逆转假孕兔因切除卵巢所致的内膜上皮细胞凋亡,加用孕酮时这种作用更明显,但 e对子宫内膜间质和蜕膜细胞凋亡的作用,目前还不清楚。

  3.3.2孕激素

  孕激素( progesterone, p)对子宫内膜细胞凋亡的影响,体内和体外实验结果不完全一致。据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形态变化和 p血浆水平变化的关系分析, p可能诱导或促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凋亡,但体外实验和体卵巢切除小鼠予以激素替代治疗却发现, p可抑制子宫内膜细胞凋亡。同时 p还可逆转 ru486所诱导的内膜细胞凋亡。受孕以后,孕酮分泌持续增加,导致子宫内膜发生蜕膜化。胚胎植入及其后的妊娠过程中,蜕膜细胞有序凋亡,而此时血清孕酮浓度及蜕膜局部孕酮受体含量都相当高,似乎提示 p对蜕膜细胞凋亡影响不大。近年发现, p能刺激子宫内膜间质表达凋亡抑制基因 c-Myc,阻断 p受体导致 b-FGF丢失而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10]。另一方面, p拮抗剂作用后的蜕膜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极似细胞凋亡。由此推测, p能抑制蜕膜细胞过度凋亡,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 c-Myc、 c-fos热休克蛋白-70以及 tGF-β等效应基因表达而实现,直接的证据有待进一步研究。

  3.3.3雄激素

  雄激素( androgend, a)能抑制睾丸生精细胞和前列腺细胞凋亡,对丙酸睾丸酮作用后的蜕膜和绒毛形态观察发现, a能使蜕膜细胞发生核固缩、粗面内质网扩张等极似细胞凋亡的改变。提示 a可能诱导和促进膜细胞凋亡,但缺乏定位、定量和生化改变依据。

  3.3.4糖皮质激素

  已知糖皮质激素( glucocorticoid,G)能诱导和促进多种细胞凋亡。非孕妇女 g作用于卵巢和子宫内膜糖皮质激素受体,调节糖代谢、脂代谢、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的产生,从而影响细胞调亡[11]。

  Blackburn等发现,强的松龙作用于小鼠孕15天及以后的胎盘,可使蜕膜基底层变薄,细胞数量减少,合体滋养细胞进行性核固缩,变化酷似细胞凋亡。 guller等[11]还发现, g能抑制胎盘滋养细胞外基质如纤维联结蛋白( fibronectin)和层粘连蛋白( lamini)的合成和分泌,而后两者是凋亡抑制因子。由此推测, g应能诱导和促进蜕膜细胞凋亡。

  3.3.5孕酮拮抗剂

  米非司酮( mifepristone,Ru486)是一种受体水平 p拮抗剂,临床广泛用于终止早孕。研究发现, ru486、 lilopristone和 onapristone等 p拮抗剂均能诱导和促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退化和调亡[12]。体外研究发现, p拮抗剂能抑制蜕膜细胞生长,表现为核固缩,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这些改变均酷似细胞凋亡。提示 p拮抗剂能诱导和促进蜕膜细胞凋亡,这种作用可能是其抗早孕机理之一。

  综上所述,人类对于蜕膜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因素的研究由来已久,但仍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环节,并成为生育调节和探索生殖奥秘的重大障碍,有待更多更深的研究。

  *西安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710061)

  主要参考文献

  [1]Choudhuri r,et al . Biol Reprod ,1993;49:494~603

  [2]Gu y, et al. Endocrinology ,1994;135:1272~1279

  [3]Kokawa k, et al. Mol Hum Reprod,1998;4(1):87~97

  [4]Akcall kC ,et al. Endocrinology,1996;137:3123~3130

  [5]Zhou j, et al. Differentation ,1993;54(2):109~114

  [6]Zheng i ,et al. Endocrinology,1996;137:340~348

  [7]Quenby s, et al. Mol Hum Reprod, 1998;4(5):477~481

  [8]Moulton bC, Endocrinology,1994;134:1055~1066

  [9]Gu y, et al. Endocrinology ,1995;136:3815~3822

  [10]Rider v, et al J Endocrinology ,1994;140:239~249

  [11]Guller s,et al. Endocrinology,1993;113:1139~1146

  [12]Beier h,et al. Hum Reprod,1994;9(Suppll):98~115

[1] [2]
今日推荐
返回频道首页
相关图片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