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学文献首页 >> 基础医学 >> 免疫学 >> 正文

血小板/T细胞活化抗原1 2

来源:医学杂志 2007-02-22 00:45:33 

,另一种可能是血小板胞膜对外源性酶的作用不敏感。

  PTA1的表达及表达调节

  已获得的实验证据表明,PTA1主要表达于巨核/血小板谱系、活化T细胞、NK细胞、单核细胞、胸腺细胞、及多种转化的造血细胞系。PTA1较高水平地表达于血小板,平均1 200个分子/每个血小板〔4〕。PTA1在巨核/血小板谱系有组成性表达,并且受到TPA(PKC激活剂)及PHA的上调。在部分白血病细胞系中,PTA1具有异质性表达(如红白血病细胞TF-1、巨核细胞Dami及HEL组成性表达PTA1,而红白血病细胞K562不表达PTA1〔9〕。上述结果提示,PTA1可能与髓样干细胞→CFU-GEMM→巨核细胞→血小板的发育过程及功能有关。另外,某些T细胞杂交瘤、T细胞白血病细胞高表达PTA1,HUT-102B2细胞系表达较高水平的PTA1,长臂猿细胞系MLA-144也高表达PTA1分子〔8〕。

  PHA活化的正常T细胞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的活化T细胞表达PTA1分子,并受细胞因子及其它活化剂的调节,其中IL-1α、IL-1β、IL-2、IL-3、TNF-α及佛波酯PMA(phorbol ester)均对PTA1表达有上调作用。IL-1和IL-2最佳反应剂量为200U/ml,PMA的最佳浓度为20~50ng/ml。几乎所有的刺激实验均表明PTA1在刺激后半小时至1小时内引起Leo-A1 McAb结合的减少,随后在10~20小时内PTA1的表达达到高峰。TGF-β对PTA1的表达有下调作用〔3〕。

  PMA和IL-2对PTA1表达的上调作用依赖于蛋白质的合成。100μg/ml放线菌酮(cycloheximide)即完全抑制了IL-2和PMA对PTA1表达的诱导。而IL-1的刺激实验有所不同,在实验早期PTA1的表达没有减少,表达的高峰在刺激后7~8小时,15~18小时后降回本底水平,放线菌酮对IL-1的诱导作用几乎无影响,表明IL-1诱导的PTA1快速表达过程不依赖于蛋白质的合成。这一现象,提示可能存在细胞内PTA1分子的储存和PTA1受细胞因子调节的再分布。而且,在血小板中确实存在着膜结合的空泡结构和tortou管道系统,可以作为血小板PTA1分子的胞浆储存池〔4〕。

  PHA或CD3 McAb能刺激静止T细胞PTA1抗原的表达。但PHA对Jurkat细胞PTA1的表达无刺激作用,组成性高表达PTA1的HUT102B2细胞在受PHA刺激后,表达水平反而下降。

  除MLA-144细胞受PMA刺激后PTA1表达下降外,几乎所有测试细胞受PMA刺激后PTA1的表达均升高。其中,Jurkat细胞对PMA的刺激反应最为敏感和强烈,静止Jurkat细胞不表达PTA1 mRNA,当Jurkat细胞受PMA刺激12小时后开始转录PTA1 mRNA,其转录子1.6~5.0kb不等。PHA预先刺激的外周血T细胞受PMA刺激后,首先PTA1的表达下降并低于未处理水平,6小时后开始渐渐升高,24~30小时后达到高峰(PTA1表达几乎增高5倍),但这种上调作用出乎意料地被A23187完全阻断。单独的PHA、CD3 McAb和A23187均无刺激PTA1表达的作用,当上述试剂分别同PMA同时作用时,均明显减弱或完全阻断了PMA对PTA1表达的诱导作用。

  PTA1的功能

  1.刺激血小板活化及聚集

  PTA1 McAb属于血小板刺激型抗体,这类抗体与巨核细胞发育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有密切的联系,如CD41/CD61(gpⅡb/Ⅲa)、CD9、CD36抗体。PTA1 McAb可以诱导血小板活化、聚集,这种作用需要抗体Fc段的介导,Leo-A1 McAb去除Fc段后即失去了刺激血小板聚集的功能〔4,7〕。有意义的是PTA1 McAb对格兰茨曼血小板功能不全(Glanzmen's thrombasthenia)患者血小板无活化及促聚集作用,提示PTA1可能与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的发病机理有关〔4〕。NEWE1在5μg/ml以上浓度均能直接刺激血小板分泌和凝集,NEWE1刺激血小板凝集的潜伏期明显延长,并且这一潜伏期依赖于抗体的浓度。

  2.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抑制CTL的分化

  将Leo-A1 McAb或其F(ab')2片段加入MLC或T细胞培养体系中能抑制T细胞向细胞毒T细胞分化,明显减少CTL及LAK细胞产率,这一作用不依赖抗体的Fc段。PTA1 McAb只能在MLC初期发挥作用,抑制CTL的分化,在杀伤阶段Leo-A1 McAb不能抑制CTL的细胞毒活性,提示PTA1作用于CTL的分化阶段〔1-3〕。但DX11 McAb能在杀伤相抑制CTL对多种肿瘤细胞的杀伤〔6〕,提示Leo-A1及DX11 McAb识别的PTA1表位可能不同。

  Leo-A1及NEWE1 McAb能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CD3诱导的T细胞增殖,它们单独或联合均不能刺激PBMC和纯化的T细胞的增殖。在MLC反应体系中加入10μg/ml抗体,第7天时实验组3H-TdR的掺入率要比对照组低50%左右。

  但Leo-A1及NEWE1 McAb对PHA诱导的单个核细胞增殖无抑制作用,对亚适剂量的PHA (1μg/ml)和绵羊红细胞刺激的纯化T细胞的增殖也无抑制作用,这2种抗体对CD2(T111和T112刺激)诱导的T细胞增殖反应亦无抑制作用,提示PTA1与CD2活化通路是不相同的。

  3.PTA1可能参与信号转导

  PTA1与Tactile、neuroglian及CEA家族的粘附分子有一定的同源性,PTA1的表达特点及上述同源性提示PTA1可能是某种细胞外分子的细胞膜受体〔7〕。PTA1胞浆区具有PTK、酪蛋白激酶Ⅱ、PKC等多种蛋白激酶的底物结构,其胞浆区的EDIYVNY基序可以作为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激酶的底物,在其氨基端有2个带负电荷的氨基酸残基,这2个残基与其羧基端的3个残基构成了SH2分子的识别位点,提示PTA1可能参与细胞的信号转导〔5〕。血小板颗粒的释放被认为与蛋白激酶C(PKC)的活化有关,Leo-A1 McAb能持续性诱导血小板聚集,且这一过程不依赖于血小板颗粒的释放。

  当Leo-A1 McAb结合PTA1分子后引起了该分子的酪氨酸磷酸化,抑制蛋白磷酸化的激酶抑制剂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酪氨酸磷酸化被公认为是信号转导中的主要生化事件〔7〕。由于PTA1分子的胞浆区不含任何激酶活性及可能的结构域,因此PTA1可能通过此SH2识别位点与胞浆内的其它信号转导分子发生相互作用。

  4.PTA1与疾病的关系

  已获得的实验证据显示,PTA1与免疫相关性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疾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肿瘤及移植排斥反应。PTA1在移植物抗宿主病、肾综合征出血热、尖锐湿疣患者PBMC,及胃癌浸润淋巴细胞、桥本氏甲状腺炎浸润T细胞中有较高水平的表达。由于PTA1分子表达于活化T细胞,因此PTA1可能参与了这些疾病的免疫应答或免疫病理过程〔9,10〕。

[1] [2] [3]
今日推荐
返回频道首页
相关图片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