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学文献首页 >> 基础医学 >> 病理生理学 >> 正文

21世纪疾病控制前景的展望 4

来源:医学杂志 2006-08-14 17:57:49 

和控制中心(CDC)所做的评估显示,通过改变个体行为可预防近47%的早死,通过调节环境因素可预防另外17%的早死,而通过改进医疗手段,可预防的早死仅为11%。改变行为、降低危险因素使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了49%,仅减少吸咽,每年就可减少40万人死于癌症、心脏病、肺病和中风;健康饮食和锻炼可显著减少心脏病、中风、糖尿病和癌症,每年防止30万人死亡;减少低龄饮酒和酗酒可防止10万人死亡;意外伤害是青少年死亡的最大原因,可以通过在工作场所、家庭和娱乐场所设置安全装置来预防;计划免疫可预防死于微生物感染人数中的70%;通过安全放置枪械和防止自杀,每年可减少3.5万人死亡;通过性卫生教育和安全的性行为,每年可以减少3万人死亡,并可以减少许多新生儿的HIV和梅毒感染。筛检乳腺癌和宫颈癌、定期检查和控制高血压,降低血脂,也可减少死亡。通过以上手段,每年可预防近100万人死亡。

  许多躯体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的联系,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溃疡病、哮喘、月经失调等所谓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起重要作用,心理社会干预对这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均可发挥很好作用。即使是感染性疾病这类“纯躯体性疾病”,社会支持、心理应对、危机干预等仍然能在疾病的治疗及康复中发挥其辅助作用。

  21世纪,在加大传染病防治力度的过程中,不可忽视非传染性疾病及意外伤害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巨大威胁。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根本上减少疾病的发生。可以预料,随着癌症的攻克和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取得巨大成就以及2010年前后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的诞生 ,21世纪必将是人类全面控制疾病和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辉煌世纪。

  【基金项目】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8437231);安徽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7JL080)

  【作者简介】 叶冬青(1958-),男,安徽巢湖人,教授,博士生,《疾病控制杂志》常务副主编,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传染病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

  【参考文献】

  [1] WHO.1998年世界卫生报告[DB/OL].Http:∥www.moh.gov.cn/news/worldreport.html.

  [2] 杨亚玲. 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与思考 [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9,15(8):425~427.

  [3] 张柏根. 我国血管外科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J]. 中华医学杂志,1999,79(1):5~6.

  [4] Mitchell L. Cohen. Resurgent and emergent disease in a changing world[J]. British Medical Bulletin, 1998,54(3):523~532.

  [5] Koplan JP, Thacker SB, Lezin NA. Epidemiology in the 21st century: Calculati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rvention [J]. Am J Public Health, 1999,89(8):1153~1155.

  [6] 张习坦. 新传染病的出现与对策 [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7,18(5):306~308.

  [7] 魏承毓. 传染病再度肆虐人类的严峻现实的原因探讨 [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7,18(2):102~105.

  [8] 曾 光,张经坤,张 毅,等. 中国跨世纪的传染病防治 [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7,18(2):106~108.

  [9] 乌正赉,曾 光. 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问题 [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7,18(2):114~117.

  [10] 赵瑞芹. 面向21世纪,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8,6(6):257~258.

  [11] 杜治政. 21世纪医学发展的若干问题 [J]. 中华医学杂志,1999,79(1):7~9.

  [12] 王声. 性病在中国基本控制的经验和再出现的原因 [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9,20(1):7~10.

  [13] 陈宁庆. 21世纪我国疾病的控制问题 [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7,18(3):174~176.

  [14] 陈贤义. 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迎接21世纪挑战 [J]. 中国慢现预防与控制,1998,6(4):145~152.

  [15] 徐光炜. 加强癌症预防之我见 [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9,7(2):49~50,58.

  [16] 王小燕. 可持续发展与医疗卫生工作的新思维 [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9,15(4):172~174.

  [17] 任 涛,李立明. 全球疾病负担的现状,趋势及其防治对策的选择 [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9,7(1):1~3.

  [18] 郑 莹,俞顺章. 美国2000年国家卫生目标进展简介 [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9,33(2):127~128.

  [19] 郭存三,,魏文杰. 当前传染病及其免疫预防面临的挑战 [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8,32(4):198~200.

  [20] 翁心华. 重视细菌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J]. 中华传染病杂志,1998,16(2):67~69.

  [21] 汤林华. 21世纪的中国寄生虫病控制 [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7,18(2):112~113.

[1] [2] [3] [4]
今日推荐
返回频道首页
相关图片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