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学文献首页 >> 基础医学 >> 病理学 >> 正文

肾综合征出血热研究现状与进展 2

来源:医学杂志 2006-12-17 21:11:26 

床发病学特征为“原发性损伤,一次性打击,自限性愈合”。为了进一步研究HFRSV直接损害在发病中的机制,对HFRSV结构蛋白的致病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提示在HFRS发病早期,HFRSV膜蛋白(MP)和核蛋白(NP)抗原均已出现,且其强度与病情及肾损害关系密切。通过对单核细胞的病毒结构蛋白与病情之间的动态观察,发现MP感染强度与尿素氮呈正相关,MP和NP抗原持续性高强度感染者预后较差,反之预后较好,且认为MP细胞事融合与脱落而直接致病。另外研究还发现MP与NP在发病初期阳性率最高,表达较强,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干扰素治疗后可使MP的滴度迅速下降,这些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3.2 HFRS病毒侵入机体后,可引起机体一系列免疫应答,从而导致免疫病理损伤,其中Ⅰ型、Ⅳ型变态反应已被证实,Ⅱ型、Ⅳ型变态反应在本病发病机制中的地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机体消除病毒感染主要靠免疫机制,尤其是细胞免疫,有学者应用3H-TdR同位素释放法研究发现:早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可损伤机体的免疫功能,不利于病毒的清除,从而否定了应用环磷酰胺和阿糖胞苷治疗HFRS的某些观点,糖皮质激素也应慎用。

  3.3神经内分泌激素及细胞体液因子辅助发病机制学说,近年诸多研究发现:许多神经内分泌激素和细胞体液因子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其中已被证实含量增加引起病情加重、病程延长的有血浆内皮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儿茶酚胺类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β-内啡呔、肿瘤坏死因子,血栓素、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丙二醛及胃泌素(发热期)等,及早应用它们的特异性拮抗剂,对于缓解病情有一定的作用。

  总之,HFRS的发病是病毒和机体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病毒作为重要的始动因素,一方面可侵犯敏感细胞并导致感染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害,另一方面激发了机体的免疫应答,而后者既有消除感染病毒,保护机体的作用,又有引起免疫病理反应(如Ⅲ型、Ⅰ型),造成机体组织损伤的不利作用,最近又发现细胞毒性T细胞可参与发病机制,机体免疫机制的失衡在造成或加重免疫病理反应方面起了一定作用。

  4 临床表现方面[9,11,12]

    经过近70年的临床观察,目前基本掌握了两型HFRS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对其在病程各期可能产生的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也都有一定的了解,最近有人发现在多尿期,尤其是重型或危重型患者会出现与贫血有关的头晕,可能与低血糖有关的夜间异常饥饿晕厥综合征,部分患者会出现垂体功能减退的系列症状,此外,国内一些学者报道的少见并发症有急性脊髓炎、脑神经损害、格林巴利综合征、皮质盲、脑炎与脑膜炎、胎盘早期剥离,垂体功能减退,不可逆性肾损害、阿斯综合征、心肌梗死、糖尿病高渗性昏迷、脾破裂、腔隙性脑梗塞、高血压脑病等,在临床方面,目前有不少文献对1993年5月暴发于美国的HRS的临床特征进行描述,其临床特征为短期发热后出现双侧弥漫性非心源性肺水肿,类似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5 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

  5.1 值得注意的问题

  5.1.1 多脏器损伤,症状多样化:HFRS病毒是一种泛嗜性感染,且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及毛细血管的损伤,因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涉及各个系统,有时尚会突出表现为某一系统症状,极易造成误诊。在诊断中一定要坚持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13]。

  5.1.2 合并症较多,症状复杂化:在HFRS的高发疫区,其常常与一些常见的病、多发病合并发生,从而导致临床表现更加复杂,同时也给治疗提出了新的要求。较多的合并症有慢支肺气肿、尘肺、高血压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冠心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缺铁性贫血及慢性肾炎等。

  5.1.3 并发症较多,病情严重化。

  5.1.4 隐性感染问题不容忽视:人群隐性感染率为2.5%-4.3%。有报道姬鼠型约为0-3.7%,家鼠型可高达5.0%-16.7%。而感染后特异性IgG抗体又可持续时间很长,甚至长达几十年之久。因此对于隐性感染者在罹患其它热性病时,测其IgG抗体可能仍为阳性,此时难免会引起误诊[14]。

  5.2 实验诊断学研究进展[15] 70年代以来相继出现了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T)和IgM捕捉ELISA法检测IgM型抗体,反向被动血凝抑制试验(RPHI)检测HFRS总体,血凝抑制试验(HI)检测血清中的血抑抗体及空斑减少中和试验(RPNT)检测血清中的中和抗体来辅助诊断HFRS。现将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和不断推出新的病毒学方法,现简要介绍如下:

  5.2.1重组病毒抗原在血清学检测中的应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汉滩病毒基因的克隆成功,国内外多个研究单位已成功地在原核细胞(大肠杆菌)和真核细胞系统中表达了汉滩病毒的3种结构蛋白,即核蛋白和囊膜糖蛋白G1和 g2,其中核蛋白(NP)的表达水平较高,且已利用亲和层析等方法加以纯化,并将其作为HFRS的血清学诊断抗原,与目前推广应用的经过细胞培养病毒或病毒感染乳鼠脑制备的两种用于血清学诊断的抗原相比,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制备的重组核蛋白抗原相对省时,具有无污染,使用安全、较易纯化、易于标准化等优点。由于HFRS患者病程早期(3~4天)抗核蛋白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病程1周几乎可达100%,因此利用重组核蛋白抗原检测患者的抗核蛋白抗体能够做到早期诊断。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用重组核蛋白建立了多种检测患者血清中抗核蛋白抗体IgM、IgG 的HFRS早期诊断方法,包括IgM捕捉ELISA法,间接ELISA,免疫斑点等方法,通过临床应用证实这些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均较好。不久有望应用重组表达完整的NP代替天然病毒抗原作为HFRS血清学诊断试剂。

  5.2.2 HFRS微量细胞中和试验法在中和抗体检测中应用:利用汉滩病毒在Vero细胞上繁殖时可引起细胞病变的特性,将32-100ccID50病毒液与等量待检血清混合,37℃中和1.5小时后种入微量培养板孔中的细胞悬液中,培育6-8天后即可判定结果。用该法检测HFRS患者血清和灭活疫苗免疫机体后的中和抗体,获得了与空斑减少,中和试验法基本一致或更加敏感的结果。该法具有简单,特异、准确和敏感的优点。

  5.2.3 高密度颗粒凝集试验(HDPA):国外有人用纯化的鼠脑病毒抗原包被一种直

[1] [2] [3]
今日推荐
返回频道首页
相关图片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