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学文献首页 >> 基础医学 >> 病理学 >> 正文

脊髓动脉构筑及临床意义 1

来源:医学杂志 2007-01-04 01:09:52 

  对脊髓动脉最早的描述来自于Adamkiencz(1882)和Kadyi(1889)等,即脊髓的动脉是由多来源的节段动脉吻合成的动脉链[1]。随着研究手段的进步,人们对脊髓动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Corbin和Turnball等应用灌注和微血管造影术对脊髓的小动脉进行了形态观察和初步的定量研究[2]。金保纯、周怀伟等观察了国人的脊髓动脉来源、配布及分支、分布,并对脊髓横截面的毛细血管面积进行了定量分析[3,4]。由于人们对脊髓血供研究的不断深入,深化了对脊髓缺血性疾病的认识,脊髓血供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关注。本文试就这一领域的研究资料作一综述,旨在阐明脊髓动脉构筑特点及与临床脊髓缺血性疾病的联系。

  1 脊髓动脉的来源

  脊髓动脉具有多来源的特点。多个节段性动脉发出的根髓动脉在脊髓表面相互吻合,形成3条纵行动脉链和软膜动脉网营养脊髓。这些节段性动脉分布范围大致如下:①上段颈髓由椎动脉颅内段分出的脊髓前、后动脉供血,下段颈髓由椎动脉颅外段、颈深动脉和颈升动脉等供应;②胸、腰段脊髓自上而下由肋间动脉、腰动脉和髂腰动脉供应;③骶尾段脊髓由骶外侧动脉供应,偶有骶正中动脉甚至闭孔动脉的分支加入。

  上述节段性动脉的后分支发出脊髓支进入相应椎间孔,称为根动脉,左、右共31对。根动脉在椎间孔处分支,分支处被称为根动脉的“分支点”[5]。根据分布情况,可将根动脉的分支分为三种类型:①根固有动脉,终支营养神经根、硬脊膜、椎体及椎弓,后根固有动脉还发出神经节支;②根软膜动脉,终支加入软膜动脉丛;③根髓动脉,根动脉分支中少数管径较大的终支穿过脊膜到达脊髓[5]。有文献报道,只有外径在0.6mm左右的动脉才有可能穿过脊膜到达脊髓[6]。由此可见,根动脉与根髓动脉在概念上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肋间动脉和腰动脉在肋横突关节内侧发出根动脉,根动脉再逐渐上升到椎间盘下缘水平进入椎间孔;每相邻两节段性动脉的平均距离为3.6±0.3cm[7]。这对脊柱、脊髓手术入路如何避免损伤根动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前入路打开椎管,建议在椎间盘水平而非椎体中部;术中需结扎间动态时,应在肋横突关节外侧结扎,以免损伤根动脉。

  在椎管外的这些脊髓营养动脉,于同侧及对侧均有广泛吻合。在颈部,椎动脉与颈升动脉、颈深动脉之间长成一个有多重吻合的“枕下十字吻合通路”[8]。单侧椎动脉中、近段梗塞时,梗塞部以远的椎动脉不仅可由同侧的枕动脉、颈深动脉和颈升动脉代偿灌流,而且还可由对侧椎动脉通过“枕下十字吻合通路”代偿灌流[8]。在胸、腰段、毗邻的肋间动脉、腰动脉之间及与对侧同名动脉之间有广泛吻合;骶尾段的骶外侧动脉在骶骨前面也有广泛吻合。因此,这些节段性动脉在单侧被阻断后,通过吻合可由对侧或同侧的节段性动脉进行代偿。这对在某些病理状态下保持脊髓血供有重要作用。

  在椎管内,根动脉的分支在硬膜外腔的疏松结缔组织中形成广泛的吻合,这些吻合在颈、胸区相对丰富,这对脊髓血供在压力状态下的调节有代偿作用。

  2 髓周动脉网

  脊髓的营养动脉在脊髓表面共同构成髓周动态网,该网的组成是:①由脊髓前动脉及前根髓动脉的升、降支在前正中裂吻合成一条前纵行动脉链;②由脊髓后动脉及后根髓动脉的升、降支在脊髓后外侧吻合为成对的后纵行动脉链;③横行围绕脊髓并联系着3条纵行动脉链的软膜动脉网。

  2.1 前纵行动脉链及前根髓动脉

  前纵行动脉链位于脊髓前正中裂,纵贯脊髓全长脊髓前动脉以双支结合型最为常见,由椎动脉颅内段在橄榄体中部平面发出,沿延髓腹外侧及上段颈髓腹侧下降,在C2-C3节段(可低至C4)与位于前正中裂的脊髓前正中动脉吻合。前正中动脉由根髓动脉的升、降支吻合而成。在颈髓,该动脉可呈岛状、环状弯曲,管径较大;自胸髓以下较直。前正中动脉全程粗细不均,常有狭窄或中断。在前根髓动脉汇入部,管径增粗,特别在颈、腰膨大部尤其明显。腰膨大动脉汇入后,前正中动脉管径明显增粗,并持续到腰骶段。在圆锥处,前正中动脉变细,有时向脊髓后外侧发出与后纵行动脉链联系的圆锥吻合,再向下延续为终丝动脉。

  前根髓动脉在不同节段加入脊髓前正中动脉。平均数目在颈区3支(1-6支)、胸区3-4支(1-5支)、腰骶区1支(0-4支)[9]。前根髓动脉左侧出现率(85%)高于右侧,可能是主动脉偏左之故[3]。在前根髓动脉中,有2支管径明显较粗,分别称为颈膨大动脉和腰膨大动脉。颈膨大动脉多出现在C5-T3节段左侧(C7、8最为常见),外径0.78(0.42-1.22)mm,分布至颈膨大区。腰膨大动脉多出现于T7-L4节段左侧(T9-T11最为常见),外径0.96(0.64-1.22)mm,最为粗大,且大多数情况下为下部胸髓和腰、骶髓唯一的前根髓动脉[10]。由于腰膨大动脉在下部脊髓供血中的的重要性,手术中应特别注意加以保护。

  前根髓动脉注入脊髓前正中动脉的夹角,自上而下逐渐减少。在颈段近乎直角,在腰、骶段则呈锐角。值得注意的是,腰膨大动脉在硬膜下行程较长(3.6±1.6mm),与前正中动脉的夹角较小(20.1º±5.5º ),容易在脊柱骨折或椎间盘突出时两者同时受压,造成脊髓缺血[7];而且腰膨大动脉硬膜外行程较短,并靠近肋横突关节,因而在肋椎关节离断术时应注意保住,以免造成医源性损伤[7]。

  许多学者观察到前纵行动脉链在中段胸髓是行程中较恒定的狭窄或中断部位[2,3,9]。有人认为该部位是乏血区,易发生脊髓循环障碍[3]。而周怀伟综合形态学、组织计量和生物力学观测,认为脊髓任一平面内单位面积血流动量相等而否认脊髓供血薄弱区的存在[4]。人们也已认识到,脊髓的血流量与脊髓代谢功能相匹配,而且脊髓的血供储备仅能满足其最低的代谢需要。在细胞数目多、代谢率高的颈、腰膨大区,耗氧量大,对缺氧也越敏感。临床上脊髓动脉硬化性血管病病例中,软化灶也多在颈、腰膨大区而非中胸区[3]。因此,表面的乏血区有无实际临床意义,需用生理代谢、血管造影及解剖形态等综合性实验方法来进一步论证。

  近年来,较多学者对腰膨大动脉与前正中动脉交汇点进行也研究[11-13]。在腰膨大动脉汇入点上、下的脊髓前正中动脉管径相差明显,约为1:4,应用相应的流体力

[1] [2] [3]
今日推荐
返回频道首页
相关图片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