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先,生于1927年,四川省蓬安县锦屏镇人。他生于中医世家。其父祖陈画一,清朝岁贡,先儒后医,是蓬安县早年有名的老中医之一。其先父陈方儒,幼承家技,在蓬安中医界享有盛誉。陈立先读私塾七年,自幼目睹中医药为民解除疾苦之神技,乃有志于医学,先父亦望能承袭家技,攻读岐黄,将来置身医林。他14岁已熟读了《医学三字经》、《医学五则》、《医性赋》医学启蒙书籍。年至二八又诵读《内经知要》、《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1944年,他入其父亲创办的“蓬安县金溪国医讲习所”学习,在老师指导下,以及其父精心指教下,三年寒窗增匪浅,为中医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47年12月,他考入“四川国医学院”,于1949年7月在该院肆业,旋即回家坐堂行医。解放后,他被保送到“南充专区中医进修班”学习,继后又到“成都中医进修学校”和“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师资班《内经》进修,收获更大。1952年,他光荣地参加了国家的卫生队伍,开始在城区中西医联合诊所工作。1959年组织上为了让他更好地钻研中医,开展业务工作,将他调到了全县医疗技术条件好的县人民医院工作。
50年代至60年代初,为了培养中医接班人,他先后担任了蓬安县中医进修班的兼职教学工作,主讲过《内经》、《金匮要略》、《内科》、《温病》等。曾记得他讲《内经》的时候,由于文学古奥难懂,学生掌握困难,故从多方面找参考资料,综合各家注释,编写教案,常常备课至深夜。
当陈立先跨入医林,虽有蒙学可依托,又有其父指点的客观条件,由于学术研究的功力不到,经验不够,曾出现过偏执,也走过弯路,一时停留在表面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忽视疾病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一面,治病多以一病一方,或套方套药,意欲取夺,结果不能应手称效。其父常对他说:“医者理也,认清医理,才能治好病,虽知药方,不知其理,不足言医也”。到60年代,由于他既临床又教学,学术上始有新的领悟,故在诊察疾病时侧重主诉,联系诸证,详问病史,探索病因,并结合气候时令,参合四诊,纵观整体,逐一排难以先其本。在论治时,他注意变理阴阳,以平为期,用药时切合病机、治方务求稳妥,用药力求精当。
在中医学术的探求上,他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76年他撰写了《脱疽病》(西医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扁桃体验案》、《治面瘫方》等文章,他在1979年写了《咳血一得》、1982年写有学习《金匮要略》点滴体会,其中有的被县、有的被地区中医学会列为交流资料。1985年,他写的《温病条辨》论治湿温学习体会,被收入《南充卫生中医专辑》。他在1984年写《浅谈伤寒论对白术的运用》,1985年写了《肩臂痹痛治愈一例》、《痰核治验一例》,1986年写有《湿热痹治验》等,1987年编有《时病论论治六十法歌诀》。1988年,他获四川省中医管理局特发“四川省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论治经验总结研究课题中总结的《白芨疗肺丸治肺痨病213例临床体会专题》”荣誉证书。在党的关怀下,他从1980年以来历任蓬安县政协一、二、三届委员、常委,1983年获四川省卫生工作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1978年晋升为中医师,1981年经考核晋升为主治中医师,1987年评为副主任中医师,1986年被南充地区卫生局命名为名老中医。
“白芨疗肺丸”治疗肺痨病是他先父陈方儒创造的经验方,全方是由白芨、淮山药等7味药物组成,炼蜜为丸,早晚各服1丸,1月为1疗程。其父30余年,用于临床确有疗效。自1952年以来,陈立先以“白芨疗肺丸”治疗肺痨病200余例,疗效显著。“白芨疗肺丸”以补虚培元和抗痨为原则,药源广泛易得,方便省时,既经济又无副作用等优点,病员只须注意劳逸适度,营养充足,辅以适当体育活动,就能促进疾病早日康复。为供中医学术科研和临床验证,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以推广应用,现将肺痨病载案的21例中2例介绍于后。
李某,男,36岁,干部,蓬安县陵江镇人,初诊,患肺痨咳血,经止血及抗痨治疗,半年未发,自谓病愈。3月前,因劳累过度,忽见痰中带血,久治不愈。求诊时,症见咳血鲜红,咽喉不利,胸前窒闷,口苦心烦,身有微热,唇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症属肺热雍盛,治宜清肺炎,凉血止血。方用:人参泻肺汤加味(和剂局方)。沙参15g、黄芩12g、栀子10g、连翘10g、杏仁10g、桑白皮10g、大黄3g、甘草3g、薄荷9g、白茅根12g、茜草根(炒)10g、水煎服2剂。
2诊:服药2剂后,咯血已减,继服前方4剂,近一周来痰中逞血已止,身热略平,诸症稍见好转,改用白芨疗肺丸服2疗程后(60天),不但咳血未发,而胸前窒闷,心烦口苦等症亦随之消失,连服半年而愈,X光复查结核病灶已愈。
张某,男,41岁,农民,1997年8月来陈立先处求医。
初诊:自诉因咳嗽胸痛咯痰日久不愈,作X线检查,发现右上肺结核及小空洞3年。因家境窘迫未坚持治疗。就诊时,咯喇痰粘难以排出,右胸隐痛,咯血鲜红,咽干口噪,心烦失眠,午后潮热,时有盗汗,舌质红苔少,脉红数。症属阴虚火旺,治宜养阴润肺,降逆止血。方用:加味白茅汤。白茅根15g、沙参12g、茯苓10g、半夏10g、麦冬10g、白芍12g、五味6g、黄芩10g、白薇10g、地骨皮12g、仙鹤草15g、甘草3g、水煎服3剂。
2诊:咯血已减,余症稍有好转,属其照原方再进4剂,药后咯血止,宜缓治其本,继用白芨疗肺丸加味,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日早晚各服1丸,1月为1疗程。
3诊:不但咳嗽未发,而热退汗止胸痛消失,舌脉正常,又连服9剂4个疗程,最后复查结核病灶已吸收好转,小空洞闭合。
他数10年的中医生涯,深切体会到医学和其它科学一样要持之以恒,在求知的征途上,切不可浅尝辄止,亦不可略有所获便沾沾自喜,而停步不前,要经常看到自己不足,作为奋发学习的动力。他虽年过古稀,但决心将晚年之光和热献给党的中医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