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医学词典 |
医药 |
中药 |
西药 |
日常疑问 |
急救护理 |
家庭用药 |
男性 |
生育 |
心理 |
女性 健康信息 | 生活 | 性爱 | 性病 | 性爱保健 | 两性健康 | 育儿 | 心理 | 瘦身美容 | 健身 | 服饰 | 情感 |
“乌青块”,并非都是血小板减低所致 血液科门诊经常会碰到此类,为身上出现的“乌青块”忧心忡忡。那么,“乌青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一般地说,出血病也就是俗称的“乌青块”,是由参与止血作用的三大因素:血管、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异常引发的疾病。 1.血管壁因素 血管在止血过程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当机体受损时,局部血管可迅速出现短暂的反射性收缩,血管腔变窄或闭塞,局部血流减慢,减少受损部位的出血或使出血停止。 先天性毛细血管结构异常(如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及感染、化学物质、代谢因素、机械因素等导致的血管壁功能异常均可导致出血病。 2.血小板因素 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血小板的数量或质量有问题,就会导致出血。 正常人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为(100~300)×109/L。血小板的存活期为8~12天。正常人血小板数较为稳定,正常妇女在月经期血小板可有减少,呈周期性波动。当血小板数量减少到<50×109/L,特别是<30×109/L时,就有可能导致出血,表现在皮肤上就是瘀点和瘀斑。血小板数量减少常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果血小板功能有缺陷,也可发生血小板功能缺陷性出血病。 3.凝血因素 凝血因子先天性缺乏(如血友病)或获得性缺乏(如严重肝病)均可发生程度不一的出血。 由此可见,导致“乌青块”的因素很多,不一定都是血小板减少引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