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医学词典 |
医药 |
中药 |
西药 |
日常疑问 |
急救护理 |
家庭用药 |
男性 |
生育 |
心理 |
女性 健康信息 | 生活 | 性爱 | 性病 | 性爱保健 | 两性健康 | 育儿 | 心理 | 瘦身美容 | 健身 | 服饰 | 情感 |
儿科医生必须学习循证医学,使之成为自己解决临床问题的思路。是5月15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儿科中青年学者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儿科专家达成的共识。 循证医学是崭新的思维方式,是把群体证据、个人经验和的价值取向有机结合起来,指导临床治疗的决策。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桂永浩教授说,儿童处于一个持续成长发育的阶段,给他们治疗疾病不能只着眼于实时疗效,而忽略疗法的潜在害处。这方面的教训很多:上世纪中叶使用氧气治疗早产儿,虽然可以改善呼吸,甚至保住性命,但仅在美国就有上万名早产儿因此导致视网膜病而双目失明;四环素的广泛应用,导致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一批人成年后的“四环素牙”。循证医学在儿科临床实践中已被证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经过多中心、随机的大样本评价疗效和风险的治疗方案可以促进医学的进步。例如,1972年至1989年共有7项研究显示,用泼尼松龙治疗早产孕妇,可降低30%~50%早产儿的病死率,此前,大多数医生并不知道该方法有效。 复旦大学副校长、儿科专家王卫平教授说,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影像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等技术的应用,循证医学已经成为一种可能和发展趋势,可以为治疗提供扎实证据和保障。作为一种新模式,很多儿科医生还没有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应该加大宣传,让医生学会根据证据确定治疗措施的适应症及禁忌症,以此对儿童疾病的诊治作出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