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医学词典 |
医药 |
中药 |
西药 |
日常疑问 |
急救护理 |
家庭用药 |
男性 |
生育 |
心理 |
女性 健康信息 | 生活 | 性爱 | 性病 | 性爱保健 | 两性健康 | 育儿 | 心理 | 瘦身美容 | 健身 | 服饰 | 情感 |
编者:自本报于2006年11月20日刊登了《捅向老年人的“软刀子”——慢性脑供血不足》一文后,读者反映强烈。为此,本报特约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冯周琴教授,就读者关心的问题作进一步的阐述。 慢性脑供血不足不可掉以轻心 慢性脑供血不足主要是指脑循环障碍引起的不固定的头痛、头重、眩晕、耳鸣、失眠、记忆力减退、四肢麻木、情绪不稳定等症状,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均无脑血管器质性改变,且不属于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的一类病症。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1.有脑循环障碍引起的自觉症状(头痛、眩晕等)。2.无脑的局灶性定位体征。3.多伴有高血压。4.有眼底动脉硬化。5.有时可在脑的灌流动脉听到血管杂音。6.CT检查无脑血管器质性病变。7.其它:(1)脑血管造影、颈部超声波等检查有时可发现脑灌流动脉狭窄或闭塞。(2)脑循环检查提示脑血流量降低。(3)原则上年龄应在60岁以上。(4)确切排除其它疾病引起的上述症状。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危害是什么? 国内外学者经大量研究发现,在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的发病之前,都曾有过长期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病史,如果慢性脑供血不足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就可能引起脑萎缩、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因此,可以说慢性脑供血不足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绝不可以掉以轻心。 怎样防治慢性脑供血不足? 慢性脑供血不足虽然后果严重,但却是可以预防的,其早期症状是可逆的,正确治疗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一定要注意身体的细微变化,对有自觉症状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应给予积极治疗。 首先,要注意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注意减肥。其次,要加强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打太极拳等。运动是增强全身血液循环、改善脑供血不足的有效方法。第三,要积极治疗血脂代谢紊乱、控制糖尿病、治疗高血压。 此外,银杏叶制剂、长春西汀和养血清脑颗粒等,都能较有效地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并抑制其进一步的发展,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使用。 冯周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