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医学词典 |
医药 |
中药 |
西药 |
日常疑问 |
急救护理 |
家庭用药 |
男性 |
生育 |
心理 |
女性 健康信息 | 生活 | 性爱 | 性病 | 性爱保健 | 两性健康 | 育儿 | 心理 | 瘦身美容 | 健身 | 服饰 | 情感 |
生物芯片技术在药物R&D中的应用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Pennsylvania大学问。在随后的50年里,以美国的硅谷为摇篮,计算机技术不断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无独有偶,1991年又是在美国硅谷,Affymax公司开始了生物芯片的研制,他们将芯片光刻技术与光化学合成技术相结合制作了寡核苷酸阵列芯片。近年来,以DNA芯片为代表的生物芯片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已有多种不同功能的生物芯片问世。生物芯片技术已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新药开发、生物武器的研制、司法鉴定、环境污染监测和食品卫生监督等诸多领域,已成为各国学术界和工业界所瞩目并研究的一个热点。 生物芯片的概念源自于计算机芯片,狭义的生物芯片即微阵列芯片,主要包括cDNA微阵列、寡核苷酸微阵列、蛋白质微阵列和小分子化合物微阵列。分析的基本单位是在一定尺寸的基片(如硅片、玻璃、塑料等)表面以点阵方式固定的一系列可寻址的识别分子,点阵中每一个点都可以视为一个传感器的探头。芯片表面固定的分子在一定的条件下与被检测物进行反应,其结果利用化学荧光法、酶标法。同位素法或电化学法显示,再用扫描仪等仪器记录,最后通过专门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广义的生物芯片是指能对生物成分或生物分子进行快速并行处理和分析的厘米见方的固体薄型器件,其主要种类有微阵列芯片、过滤分离芯片、介电电泳分离芯片、生化反应芯片和毛细管电泳芯片等。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制药公司正面临着一次严峻的市场挑战。些公司为了保持或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得不寻求发展新的药物开发技术以提高药物发现的速度,缩短新药上市的时间,减少药物开发的成本。近年来生物芯片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制药业的极大兴趣,使得生物芯片技术在药物研究与开发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已逐渐渗入到药物研发过程中的各个步骤。本文将主要讨论生物芯片技术在药物靶点发现与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超高通量药物筛选、毒理学研究、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以及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 生物芯片在药物靶点发现与药物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药物靶点发现与药物作用机制研究是生物芯片技术在药物研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领域。在药物靶点发现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中所使用的生物芯片主要是指DNA芯片。在DNA芯片的表面,以微阵列的方式固定有寡核苷酸或cDNA。使用DNA 芯片可以对研究者感兴趣的基因或生物体整个基因组的基因表达进行测定。在当代药物开发过程中发现和选择合适的药物靶点是药物开发的第一步,也是药物筛选及药物定向合成的关键因素之一。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必然牵涉到网络中的诸多环节。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老年性痴呆症和一些代谢紊乱疾病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往往不能归结于单一因素的变化。应用一些基因寻找策略如DD PCR等虽然为发现新的功能基因提供了一些线索,但还是有相当的局限性。而DNA芯片可以从疾病及药物2个角度对生物体的多个参量同时进行研究以发掘药物靶点并同时获取大量其他相关信息。因此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元化的分析方法均不及 DNA芯片这种集成化的分析手段更具有优势。 DNA芯片在药物靶点发现与药物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比较正常不同组织细胞中基因的表达模式 基因的表达模式给它的功能提供了间接的信息。例如只在肾脏中表达的基因就不大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有关。一些药物的靶点是在整个身体中分布广泛的蛋白质,这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往往比较大。而选择只在特异组织中才表达的蛋白作为药物筛选的靶点,可以减少药物对整体产生的不良反应,因而更引起人们的关注。例如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与破骨细胞(osteoclasts)的功能有关,破骨细胞可以破坏并吸收骨质,当骨质的形成与破坏出现不平衡的时候,就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如果破骨细胞的功能得到抑制,那么就可以控制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展。利用已有的人类EST序列和DNA芯片技术,可以容易地得到只在破骨细胞中进行表达的基因如 cathepsink基因,它编码半胱氨酸蛋白酶。以 cathepsink基因作为靶标,筛选对它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就有可能得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它只能得到mRNA水平的表达谱,另外组织一般由多种细胞组成,而要将这些细胞分离很困难。 研究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基因表达差异 正常组织在病变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基因表达模式的变化。基因表达水平的升高或降低,可能是病变的原因,也可能是病变的结果。若基因表达的变化是病变的原因,则以此基因为靶点的药物就可能逆转病变;若基因表达的变化是病变的结果,则以此基因为靶点的药物就可能减轻病变的症状。DNA芯片技术可以在病理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一次比较成千上万个基因的表达变化,找出病理组织中表达异常的基因。Heller等提取正常及诱发病变的巨噬细胞、软骨细胞系、原代软骨细胞和滑膜细胞的 mRNA,用包含细胞因子、趋化因子、DNA结合蛋白及基质降解金属蛋白酶等几大类基因的cDNA芯片进行筛选,发现了数种变化明显的基因。其中除了有已知与类风湿关节炎有关的TNF,IL-1,IL-6,IL- 8,G-CSF,RANTES,VCAM的基因外,还有编码基质金属弹性蛋白酶HME,IL-3,ICE,趋化因子Groα 等的基因。而以前认为金属弹性蛋白酶只存在于肺泡巨噬细胞和胎盘细胞中。弹性蛋白酶可以破坏胶原纤维及组织基底膜层,它在类风湿关节炎病理组织中的出现,为治疗该病提供了新的药物靶点。 利用DNA芯片来寻找疾病相关基因的策略尤其适用于病因复杂的情况。例如,恶性肿瘤的发生常常是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DNA芯片技术在肿瘤细胞基因表达模式及肿瘤相关基因发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Wang等将一些看家基因、细胞因子及受体基因、细胞分裂相关基因及其他一些癌基因共5766个基因的cDNA探针固定在芯片上,对正常卵巢组织及卵巢癌组织的mRNA进行分析,发现二者之间30%基因表达相差2倍以上,9%相差3倍以上,其中上调较为明显的有CD9.上皮糖蛋白(ep ithelial glycoprotein)、p27及HE蛋白激酶抑制物等。这些结果不仅进一步证实了以前用其他方法获得的结果,还提供了一些新的信息。再如,Kapp 等用包含950个DNA探针的DNA芯片分析比较霍奇金病细胞系L428及KMH2与EB病毒永生化的B淋巴细胞系LGL-GK的基因表达港,发现霍奇金病源的细胞系中白细胞介素-13(IL-13)及白细胞介素-5(IL-5)表达异常增高;用IL-13抗体处理霍奇金病源的细胞系可显著抑制其增殖。此发现提示,IL-13可能以自分泌形式促进霍奇金病相关细胞增殖。IL-13及其信号转导途径可能成为霍奇金病治疗及药物筛选的新靶点。 建立模式生物细胞中的基因表达模型 采用模式生物细胞进行试验,条件容易控制,对模式生物基因表达的研究将启发人们发现和确认新的药物作用靶点。目前,已有多种模式生物(如酵母)的基因组计划已经完成。酿酒酵母(saccharomvces cerevisi ae)就是可用来进行药物筛选的较为理想的模式生物。它是真核生物而且基因组已全部测序,细胞繁殖快,易于培养,与哺乳动物细胞有许多共同的生化机制。现在已经发现,在酵母细胞中存在许多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如人类Werner39;s综合征表现出早熟的特征,其细胞的生活周期变短。人类与此疾病相关的基因与酵母中编码DNA解旋酶的 SGS1基因极为相似。Botstein等得到了SGS1基因突变的酵母菌株,此突变菌株生活周期变短,细胞的表型特征与患有Werner39;s综合征入细胞相似。已有一些研究小组根据公布的酵母基因组序列,用PCR方法扩增了酵母6000多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片段,制成DNA芯片,在整个基因组的范围内对酵母的基因表达进行检测。 建立病原作基因的表达模型 由于病原体的基因组规模相对较小,可用包含其全部基因的DNA 芯片鉴定那些对人产生毒害作用的基因。异烟肼(isoniazid,INH)是治疗肺结核的常用药物,其治疗结核病的机制是它阻断了分枝茵酸的生物合成途径。Wilson等根据已测序的肺结核杆菌基因组序列,用PCR方法扩增了3834个ORF(占全部 ORF的97%),固化在玻片上,制成检测肺结核杆菌基因表达的DNA芯片。用INH处理敏感菌株,发现除了生化途径已清楚的与分枝菌酸合成相关的一些基因转录水平发生变化外,还发现EfpA基因的表达也被诱导发生了变化,推测EfpA基因也参与了分枝菌酸的生物合成,而EfpA基因只在分枝菌属中一些致病的种类中才存在,故EfpA基因可以作为治疗结核病的新靶点。另外,分别用INH和 Ethionamide处理敏感菌株,获得了相似的基因表达谱,证实了两者具有相同的作用机制。 研究药物处理细胞后基因未达变化 药物与细胞(特别是敏感细胞)相互作用,将引起细胞外部形态及内部正常代谢过程的一系列变化。其内部生理活动的变化可集中表现在其基因表达的变化上。通过测定分析药物对细胞的基因表达的影响,可推测药物的作用机制,评价药物活性及毒性,进而确证药物靶点或者发现新的药物靶点。通过DNA芯片测定药物诱导的细胞基因表达变化来进行药物筛选与研究,对那些用常规方法很难追踪监测的药物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药物临床实验结果时,显得尤为有用。 通过监测阳性药物处理前后组织细胞基因表达变化情况可以获得许多十分有价值的信息。首先,经药物处理后表达明显改变的基因往往与发病过程及药物作用途径密切相关,很可能是药物作用的靶点或继发事件,可作为进一步药物筛选的靶点或对已有的靶点进行验证;其次,药物处理后基因表达的改变对药物作用机制研究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理论上讲,药物作用诱导的细胞基因表达变化应与缺失编码该药物作用靶点的基因引起的基因表达变化相似。Marton等使用含有6065个酿酒酵母的ORF的DNA芯片检测发现,由免疫抑制剂 FK506诱导的的基因表达变化在缺失编码被 FK506抑制的蛋白的基因变种中未观察到,但在缺失与FK506作用无关的基因变种中却视察到了。于是推测FK506除了与亲免蛋白(immunophilins)结合外还有其他被忽略的作用靶(off-target)。在实验基础上,他们提出了所谓的解码器战略(decoder strategy),即首先比较经过药物作用的野生株和缺失某些基因的变种株的基因表达谱,若二者相似,则将这种变种挑选出来,并将其与药物作用。如果突变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参与的生物途径受药物的影响,则药物诱导该变种的基因表达变化与药物诱导野生株基因表达变化将不同。用这种策略不仅可以确证药物作用靶,还可以发现未曾引起人们注意的作用靶,并可从这些被忽略掉的靶中推测药物的毒副作用。Cyclin依赖型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 es,CDKs)在细胞增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抗肿瘤药物的靶点。Gray等从2,6,9,-三取代嘌呤化合物库中筛选CDKs的抑制剂。他们将体外有活性的2种化合物flavopiridol和52(化合物代号)与酵母作用,然后用共含有260000个长度为25个碱基的一组寡聚核苷酸芯片检测酵母基因表达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已知与细胞周期相关的基因表达下调。虽然flavopiridol和52体外活性相似,但他们引起的酵母基因表达的变化却有显著的差异,表明二者对酵母的作用途径是不一样的。 鬼臼亚乙苷(etoposide)是p53活化拓扑异构酶 Ⅱ的抑制剂,在临床上作为一种抗肿瘤药物。Wang 等经用鬼臼亚已苷作用人成骨肉瘤细胞系U2- OS后,根据不同的时间间隔分别提取细胞mRNA,用寡核苷酸芯片测定6591条mRNA表达百的变化,发现62条mRNA表达县有变化。通过选取其中12条基因做进一步研究,发现有2条是已知的 p53调控基因(WAF1/p21和PCNA),有两条是新的p53靶基因,其余的与p53无关。在实验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介导鬼臼亚乙苷诱导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途径。此项研究工作使人们又多获得一种抗肿痛药物的靶点。 应用DNA芯片还可直接筛选特定的基因文库以寻找药物的作用靶点。如给酵母某一特定的呈单倍体状态的基因对应的位置上放置一个遗传标记,该标记可被DNA芯片所识别,那么通过比较药物作用前后用芯片检测整个文库的结果,便有可能获得药物作用的靶基因。研究者称此种筛选方式为 haploinsufficiency drug screen。 用DNA微阵列芯片进行药物研究还存在如下一些缺点:①由于杂交样品制备复杂,采用DNA微阵列芯片很难实现高通量。②DNA微阵列芯片只能用于检测已知序列的基因。③由于灵敏度的限制,采用现存的DNA微阵列芯片难以检测到表达水平很低的基因。 除了DNA芯片外,组织芯片、蛋白质芯片和细胞芯片也在药物研究中崭露头角。最近,耶鲁大学的研究小组首次报道了真核生物蛋白质组水平的蛋白质微阵列芯片。他们表达和纯化了酵母的 5800种蛋白质,并将这些蛋白质点样固定在载玻片上,制作了酵母蛋白质组微阵列芯片。他们使用这种芯片筛选能与特定蛋白质和磷脂相互作用蛋白质,发现了新的能与钙调蛋白和磷脂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微阵列芯片可以用于筛选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药物,还可以用于检测蛋白质翻译后的修饰。他们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制作和使用蛋白质组微阵列芯片进行功能分析检测的可行性,并向人们预示了蛋白质微阵列芯片在药物开发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Zlauddin和Sabatinl发明了一种细胞微阵列芯片。他们首先将不同的质粒DNA点在玻璃片上,做成质粒DNA做阵列芯片。接着用脂质转染试剂处理该质粒DNA微阵列芯片,然后在处理好的质粒DNA微阵列上培养哺乳动物细胞。点在芯片上的质粒DNA在转染试剂的帮助下原位转染哺乳动物细胞,在质粒DNA微阵列的每一个质粒样品点的相同位置形成了转染了该质粒的细胞群。细胞因获得了外源DNA而获得了新的性状。这样,由质粒DNA芯片制成了由不同性状细胞组成的细胞做阵列芯片。他们尝试用这种细胞芯片来确证药物作用靶点,寻找能改变细胞生理状态的基因产物。这种新型细胞芯片可以用来在哺乳动物细胞内高通量筛选有可能成为候选先导分子的化合物、蛋白质或寡核苷酸。在功能基因组研究和药物开发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2 生物芯片作为超高通量筛选平台的应用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下,药物筛选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80年代中期(高通量筛选形成之初),每天只能筛选30种化合物,到90年代中期,每天可筛选1,500种化合物,而如今每天可筛选超过 100,000个化合物。高速、低成本的高通量筛选已成为当今药物筛选的主流,并逐渐向超高通量方向发展。在过去的几年中,世界上著名的制药公司纷纷与以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为核心的中小型生物科技公司结盟或合作,采用高通量或超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进行先导物分子的筛选。要进一步提高筛选率,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各个方面均需要技术创新,这为生物芯片技术进入药物筛选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契机。 提高药物筛选的通量,实现超高通量筛选有2 条途径:一是微型化,一是自动化。生物芯片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平台,正可满足超高通量筛选微型化和自动化的需要。生物芯片技术应用于超高通量筛选有2个发展方向:一是微孔板/微阵列技术,一是微流体芯片技术。 微孔板/微陈列技术 微孔板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板孔数的增加。目前,使用最多的是96孔及384孔板,也有人使用1536孔、3456孔、甚至 9600孔板。如Oldenburg等报道了用9600孔板(0.2μL/孔)分析系统,以金属蛋白酶为靶,对组合及分离纯化的化合物库进行筛选的结果。虽然随着材料科学和加工技术的发展,微孔板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其发展面临着一些不易解决的困难,主要有:微量液体极易蒸发,不适于那些不能用二甲亚砜(DMSO)作溶剂的筛选方法以及受限于当今还不够完善的微量液体分配技术。 微阵列技术是将微孔板技术进一步微型化。最近,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化合物微阵列芯片,主要用于筛选能与特定蛋白质特异性结合的化合物。他们将玻片表面进行化学处理,使其衍生化产生活性基团,然后将溶于有机溶剂中的化合物用机械手点在经处理的玻片表面,化合物与玻片表面的活性基团反应而被固定于玻片表面,这样就将不同的化合物排布成微阵列,固定在玻片表面,制成化合物微阵列芯片。随后将感兴趣的蛋白质进行荧光标记,然后与微阵列芯片上的化合物反应,经清洗后,再进行荧光检测就可以筛到能与这种蛋白质特异性结合的化合物。他们用化合物微阵列芯片进行了原理性实验,其结果表明,使用这种化合物微阵列芯片可以并行、快速地进行大规模的化合物与蛋白质的结合筛选。他们最先是将玻璃片表面进行马来酰亚胺衍生化处理,后来采用亚硫酰氯处理,都获得了成功。他们还尝试了使用这种化合物微阵列芯片进行大规模对映异构体的分型检测。加利福尼亚大学Davis分校的科学家们采用类似的方法也制造了一种化合物微阵列芯片。他们对玻琥载玻片表面进行氨基化处理,在氨基玻片上进行乙醛酰衍生化,然后将带有连接臂的配体分子点在修饰过的玻片表面。在进行化学连接反应之后,这种固定了不同小分子配体的微阵列芯片被用来进行了3种生物学检测:蛋白质结合检测、功能磷酸化检测和活细胞粘附检测。实验结果证实了化合物微阵列芯片可以帮助我们对由组合合成方法获得的大量化合物进行快速的功能分析和筛选。化合物微阵列芯片技术与基于微珠体的固相组合会成技术相结合为高通量药物筛选带来了一条新的途径,将对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近,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芯片膜片钳(patch-on- a-chip)的新技术。在这种膜片钳芯片上加工有检测电信号的点阵,点阵中的每一个点是一个电信号记录单元,同时每个点底部与负历相通,可以吸位细胞。这样膜片钳芯片上的每一个点就可以实现传统膜片钳技术的功能。膜片钳芯片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和可实现高通量等优点,可以用于电生理研究和高通量药物筛选。位于美国圣地亚哥的AVIVA公司正在致力于此项技术的开发。 微流体芯片技术 微流体装置的发展已广泛用于生化及细胞的分析。鉴于这项技术在超高通量筛选中的巨大应用前景,吸引了众多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实验室对该项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借用半导体工业中所用的光刻技术将内径在10~100μm的做通道加工在玻璃或硅片中,利用电动泵和流体的压力来控制皮、纳升级液体的流动。该技术可减少几个数量级的试剂消耗量,并能提高数据质量。它所采用的并行样品处理程序可以获得更高的筛选通量。多种类型的筛选分析方法在微流体芯片上操作的可行性(包括结合分析、酶分析和细胞分析)已得到实验论证。 Jiang等制造了2种可以用于高通量检测食物污染物和进行药物筛选的微流体装置。他们以硅为模板,采用模压和毛细管成形技术在聚酯和多聚硅氧烷二甲酯中加工激流体网络。在第1种装置的微通道中夹着一块PVDF(polyvinylidene fluoride)膜可用来结合、浓缩目标化合物,然后再直接通过质谱方法鉴定目标化合物。第2种装置被用来超滤分离本巴比妥和苯巴比妥与抗体的复合物。整个过程包括上样、清洗和解离都是连续进行的。这些微流体装置不仅可以显著降低系统死体积和所需样品量,而且与先前报道的方法相比灵敏度至少可提高 1~2个数量级。 Capliper Technologies公司设计的芯片装置,将从微孔板中取样与随后进行的酶抑制剂筛选结合在一起。目前,该芯片装置已制作完成,并通过了测试。测试的化合物通过与芯片相连的硅毛细管注射入芯片中,与酶及荧光酶底物混合以使它们在主反应通道内发生相互作用。酶与荧光底物反应产生基线荧光信号。如果测试化合物抑制酶的活性,信号将会暂时性的降低,通过检测荧光信号的强度就可以测定化合物抑制酶的活性。这种装置每次进样量 1~10nL,进样同期10~30s。利用这个系统,每块芯片可对几千种化合物进行筛选。目前对该系统进行改进的努力主要集中在提高系统的耐用性和将不同类型的筛选方法移植到这个平台上来。最新设计的微流体芯片将液体分发。化合物稀释与筛选分析 3者集成起来,由于减少了被视为瓶颈的芯片使用前的准备步骤,使得该系统更加方便实用。 目前,致力于开发微流体芯片技术并将其应用于药物筛选的公司有:Caliper Technologies,Orchid BioSciences,ACLARA BioSciences,Li-Cor等。 3 生物芯片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对药物进行毒性评价,是药物筛选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现在毒理学家多采用鼠为模型通过动物实验来确定药物的潜在毒性。这些方法需要使用大剂量的药物,花上几年时间,花费巨大。 DNA芯片技术可将药物毒性与基因表达特征联系起来,通过基因表达分析便可确定药物毒性,使得药物毒性或不期望出现的效应在临床实验前得以确认。用DNA芯片可以在一个实验中同时对成千上万个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为研究化学或药物分子对生物系统的作用提供全新的线索。该技术可对单个或多个有害物质进行分析,确定化学物质在低剂量条件下的毒性,分析、推断有毒物质对不同生物的毒性可比性。如果不同类型的有毒物质所对应的基因表达诺有特征性的规律,那么,通过比较对照样品和有毒物质的基因表达谱,便可对各种不同的有毒物质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建立合适的生物模型系统,便可通过基因表达港变化来反映药物对人体的毒性。 已经有不少研究工作表明,利用DNA芯片预测化合物毒性和对毒性物质进行分类是可行的。 Waring等用15种已知的肝毒性化合物处理大鼠。这些毒物将对肝细胞造成多种伤害,如DNA 损伤、肝硬化、肝坏死和诱发肝癌等。从大鼠肝脏中提取RNA,用DNA芯片作基因表达分析。通过将基因表达结果与组织病理分析和临床化学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者有很强的相关性。该结果表明,DNA芯片分析是一种可以用来分析药物安全性和对环境毒物进行分类的灵敏度较高的方法。在另一报道中他们用同样的15种化合物作用大鼠的肝细胞,再用DNA芯片作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具有相似毒性机制的化合物所获得基因表达谱具有相似性。Gerhold等给大鼠服用苯巴比妥和地塞米松等药物,使用寡核苷酸芯片,检测了大鼠肝组织中与药物代谢、毒性和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最后,通过分析基因表达变化的结果就可以推测药物代谢与毒性的情况。Bartosiewicz等则利用 DNA芯片对环境毒物进行了检测。 目前已有多种较为成熟的毒理学DNA芯片继问世。美国国立环境卫生研究院分子致癌机制实验室的Barrett等人研制了一种名为ToxChip的 DNA芯片,可以灵敏的检测有害化学物质对人体基因表达的作用(http://dir,niehs.nih.gov/dirlmc/ lmcmain.htm);Gene Logic公司的产品Flow-thru Chip已经试投入商业运用,可用以检测药物和毒物对生物体的影响,他们还建立了庞大的基因表达数据库,可以用于药物靶点确认和毒性预测(http:// www.genelogic.com/geneexp.asp);Syngenta公司和AstraZeneca Pharmaceuticals公司的科学家设计制作了被称为ToxBlot arrays的DNA芯片,其第代产品ToxBlot Ⅱ含有大约13000人的基因,包含了所有毒理学家感兴趣的基因家族和信号通路;美国化学工业毒物研究所(Chemical Industry Insti tute of Toxicology)中专门有一个工作小组用微阵列 技术研究一些致癌毒物对人体的作用(http;// www.ciit.org/toxicogenomics/construction.html) 4 生物芯片在药物基因组学中的应用 药物基因组学是在基因组学的基础上研究不个体对药物反应的差异以便针对不同的基因型"量身定做"药物,从而将药物的药效充分发挥而不良反应减少到最小。其优点为:①在进入临床试验前,药物基因组学可以通过化合物对基因多态性的影响挑选先导物,从而降低由于药效的不稳定导致的失败几率。②在Ⅰ期临床试验中,个体基因型可以预见基因多态性造成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差异。③由于药物作用靶蛋白的差异反映在基因多态性上,因此在Ⅱ期临床试验中,由个体基因型可以预见基因多态性造成的药效差异,由此来指导Ⅲ期临床试验 ④一旦发现一种可以导致药物作用差异的蛋白,其他与之相关的蛋白可作为潜在的药物作用靶。 将DNA芯片技术应用于药物基因组学,一方面可以加速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主要是利用DNA 芯片进行基因功能及其多态性的研究,以确认与药物效应及药物吸收、代谢、排泄等相关的基因,并查明这些基因的多态性;另一方面DNA芯片利用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成果,根据基因型将人分群,以实现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目的和价值。从这两方面足以看到DNA芯片技术对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影响之大。 DNA芯片可以自动、快速地检测那些可以影响药物效应的基因(如药物代谢酶、药物作用靶和致病因子的编码基因)和决定个人对药物毒性敏感性的基因。Evans和Relling就设想了一种急性原淋巴细胞白血病药物基因组芯片,这种芯片上包括了所有可能影响急性原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对化学治疗反应的基因,借助这种芯片可以根据病人的基因型对病人分群,帮助医生为每个病人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和药物剂量。 5 生物芯片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生物芯片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是指采用毛细管电泳芯片/质谱系统对化合物库、血样和尿样中的药物进行分析鉴定。毛细管电泳芯片/贡谱系统是指将毛细管电泳芯片和质谱联用的一套装置。毛细管电泳芯片进行样品的分离,而与芯片联用的质谱则有选择性的对分离成分进行检测。美国康奈尔大学的Wachs等发明了一种微型化的离子喷雾装置。这种装置适合于与基于芯片的分离装置、多孔板或带有待测样品残渣的表面联用。这种装置有两种版本,一种称为微型喷雾器,主要与毛细管电泳芯片联用;另一种称为小型喷雾器,它带有伸长的吸样毛细管,可以插入多孔板孔的底部,所以适合与多孔板联用。这种装置可以帮助人们对芯片分离所得样品或多孔板中样品进行质谱检测。来自康奈尔大学同一个实验室的Deng等将玻璃制成的毛细管电泳芯片与他们自己设计的微型离子喷雾装置连接,使用PE公司的质谱系统做检测,对多种药物的标准和血浆样品进行了分析检测。实验结果证明,使用毛细管电泳芯片/质谱系统对小分子化合物进行快速(30s)的检测是可行的。这套装置可以用来对合成的化合物库和人血浆中重要成分进行分析检测。Ramseier等用芯片毛细管电泳和使胶毛细管电泳检测尿中苯丙胺及其类似物,实验结果显示芯片毛细管电泳的方法具有更快的分高速度和更高的分离效率。Chiem等则用毛细管电泳芯片检测了血清中的茶碱。 6 结语 随着一浪高过一浪的生物芯片技术研发热潮,生物芯片技术在药物研究与开发领域的应用也将更广泛更深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天"回归自然"思潮的影响下,天然药物的开发成为一股强大的潮流,而中药又以其丰富的资源、独特的疗效、较小的不良反应引起世界的关注;同时人们也认识到,从化学合成物中筛选新药难度大、费用高、周期长,于是中药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新药研发的热点。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难点就在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中药作用机制的复杂性。生物芯片由于具有高通量(或超高通量)、并行性、低消耗、微型化、自动化的特点,将尤其适合于中药的研究与开发。例如香港城市大学的生物芯片研究小组就利用DNA微阵列芯片研究了中药对肿瘤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他们还致力于开发能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和筛选的生物芯片系统。香港理工大学的的研究小组采用DNA芯片对中药进行基因分型,从而鉴定中药的品种。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采用自行研制的酵母全基因组DNA芯片,与北京大学药学院生物技术室合作研究了多种抗真菌中药的作用机制。可以预见,生物芯片技术将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与开发中大显身手。 随着中国加入WTO日程的日益临近,我国的制药工业面临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大压力。加紧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已迫在眉睫。目前国外几乎所有的大制药公司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生物芯片技术。我国在该领域虽然起步较晚,但潜力较大,以此作为突破口,将生物芯片技术应用于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以及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将一定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邓沱,程京)(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邓沱,周玉祥,程京) 来源:健康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