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常规七八月份药市应处于用药淡季,市场应该购销平淡,但今年药市的淡季却红红火火。许多品种如川芎、青翘、杏仁、胖大海、丹皮、蛇床子、山萸肉、八角等品种却人气聚集,走动频繁,有吞有吐,异常活跃,价格也逐日攀升,令人咋舌,又百思不得其解。
之所以发生淡季活跃的现象,究其原因:
1、片面的思维方法,使药商陷入减产论的痴迷而不能自拔,全然不顾需求不旺的忠告。
2、减产涨价的“皮影戏”演得生龙活现,紧扣药商的心,人们看得如痴如醉。忘记了皮影戏的幕后是有人操纵的。
3、热点品种的庄家大户运作技巧娴熟,加上个别网站专栏的管理不严,使小道消息如虎添翼。
但细心研究种淡季火爆现象有一共同的特点:
1、这些“热点品种”的频繁走动只是在药商之间流转,是货物的换仓走动,走来走去,并没有走出药市进入药厂,至今仍压在药商的仓库里。
2、押货商只赚了行情,没有实现利润,钱没有落到自己的腰包里。
3、押货商普遍把赚钱的希望寄托在旺季的销售,苦苦等待着旺季的到来和来年的减种、减产和倒春寒。
电闪雷鸣的淡季过去了,人们翘首以待的销售旺季终于来临了。现正是药厂、保健品厂积极备料,满负荷启动生产的季节,但今年无论产地和市场,却不见药厂来购货(药材80%消化于药厂,12%出口,只有8%用于饮片泡制)药商们的酒也温了,菜也凉了,从早等到晚,就是不见药厂来人。市场异常地出现了旺季不旺的反常现象,市场药材的销售量同比90年代末下降70-80%。现已进入十月,市场仍是平淡如水,究其原因:
一、90年代,中药占据着十三亿人的中国医药市场的主流,无论中成药或饮片年销量占医药市场销售额的70%左右,中药制药生产在当时已是朝阳产业,吉林省一个县就有几家中药厂,通化市一市就有七十家药厂,吉林流传着“当县长办药厂”的说法,中药厂财源滚滚是一方财政经济支柱。中药厂的兴旺,同时也拉动了药材原料的需求,加上中国刚刚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药材市场具有无限的优越性及活力,市场上形成了没有卖不了药材的活跃局面。进入21世纪,尤其是入市以来,中国市场拆除了壁垒。西药及洋中药以速效、高效的优越,强烈地冲击着古老的中药,中药无论中成药或饮片在医药市场上的销售额由70%下降到不到10%,中药由主流市场退却到市场的一隅,药厂纷纷倒闭,药材原料需求也随之下降。今年通过GMP认证的药厂,70-80%的中药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维持生产的药厂也仅生产几个有市场销路的品种,而且生产以销定产,时开时停,原料购进也以产定购,以消化原料库存为主,这是旺季不旺的第一个原因。
二、人气下降,市场进入10月之后,由于需求不旺,市场陷于只吃不吐,买进容易,卖出难的僵局,药商资金全部投入到押货之中,货压在仓库里,资金周转困难,押货风由12级降为5-6级,这是旺季不旺的第二原因。
三、市场进入10月,风停雨住,在市场走销不畅的严酷事实面前,药商和庄家开始冷静思考,思维方式也产生了质的飞跃。人们头脑中开始萌发出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开始全面地看待减产论和缺口论,开始本质地看待涨价的现象,开始抛弃机械的、静止的、90年代的分析方式看待今日药厂的需求(那时药厂对大品种的需求可能是上万吨)用发展的、变化的运动学观点看待今日药厂需求 。由两种观点和分析方法得出的缺口数据可能谬之千里。
由于上述原因大户和散户开始由盲目转入理性地、冷静、谨慎地对待跟风和押货。这是旺季不旺的又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