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学文献首页 >> 基础医学 >> 心理医学 >> 正文

慢性疼痛与抑郁症

来源:医学杂志 2006-11-23 10:25:57 

  慢性疼痛和抑郁的关系具有临床重要性。现对53例于1993~1997年相继转诊入我院,疼痛连续6个月以上,而无躯体疾病的病人,作临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于1993~1997年相继转诊入我院,主诉各种形式的疼痛,疼痛历时半年以上,每周出现不少于5天,每天发作不少于4小时[1],排除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各类疼痛,共53例。其中男20例,女33例,发病年龄16~67岁,平均(34.2±13.3)岁,平均病程(3.8±2.7)年。发作性疼痛17例,持续性疼痛36例。29例疼痛在头面部,3例在颈部,2例在腰背部,9例在胸部,8例在腹部,4例在四肢关节。职业有工人4例,农民39例,干部2例,职员3例,技术员2例,学生3例。起病前有明显精神因素13例,有精神病家族史者9例。

  记录病人的年龄、性别、职业、婚姻情况、经历、有关的家族史、精神因素、疼痛部位、严重程度、病程。依据CCMD-2的标准,进行诊断。用抗抑郁药治疗前和治疗2、4周末以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评定。

  2 结果

  2.1 诊断类别及临床特点 53例慢性疼痛患者按照CCMD-2-R诊断标准,26例为抑郁症,HAMD平均得分(24.5±2.7),HAMA平均得分(14.0±1.9)。10例为抑郁性神经症,HAMD平均得分(16.4±2.2),HAMA平均得分(12.9±1.8)。12例为焦虑症,HAMA平均得分(17.9±1.6),HAMD平均得分(14.6±2.5)。4例为疑病性神经症,1例为转换型癔症。

  按照Davis SM的抑郁程度划界分,本组抑郁症其抑郁程度为中度,而抑郁性神经症为轻度抑郁。抑郁症的临床特点除疼痛、抑郁外,尚有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乏力懒动,少食,入睡困难和早醒等,在情绪低落的基础上产生消极轻生念头;26例抑郁症中,7例有自杀未遂的历史,17例有轻生念头,7例有精神病家族史。

  2.2 治疗效果 大多数患者服用多虑平,少数服用阿米替林或丙咪嗪,治疗2周末HAMD和HAMA两量表分值下降较明显。治愈21例,显好17例,好转8例,无效7例,有效率87%。

  3 讨论

  本组患者对疼痛均表示过分的关注,认为自己患有某种或多种躯体疾病,常先到综合医院就诊,经各种检查均无阳性发现,治疗无效时仍不愿来精神科就诊。促使其转诊精神科是由于:疼痛伴有抑郁、焦虑症状,本人或亲属担心会患精神病时,或误以为精神科即神经科,或近邻有类似病情者曾来精神科治愈。因此,要使所有这些非器质性慢性疼痛患者能及时在基层医院得到恰当的治疗,仍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本组非器质性慢性疼痛患者中,49%确诊为抑郁症,略高于黄明生等[1]报告的45%,18.9%确诊为抑郁性神经症,22.6%确诊为焦虑症,说明非器质性慢性疼痛转诊者与抑郁、焦虑有着密切的联系。53例患者中,有轻度以上抑郁改变者36例,提示慢性疼痛与抑郁的关系较焦虑更为密切。有报告发现,慢性疼痛患者与抑郁症患者的脑内同有5-HT水平低下,似乎两者的发病机理同出一辙。但慢性疼痛仍有部分患者无法测获有抑郁与焦虑的依据,究其机理如何,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对非器质性慢性疼痛的治疗,多数作者认为三环类抗抑郁剂对缓解慢性疼痛有效。本组53例使用多虑平或丙咪嗪或阿米替林,有效率为87%,显效率为72%,与邓河晃等[2]的研究结果相似。对非器质性慢性疼痛,只给镇痛药常疗效不能满意,必须从心理因素以及伴随症状作综合分析,才能给予适当有效治疗。

参 考 文 献

  1,黄明生,宋卫国.部分慢性疼痛转诊患者40例的临床分析.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7,20:337

  2,邓河晃,郑洪波.非器质性慢性疼痛的诊断与药物治疗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8,24:184

今日推荐
返回频道首页
相关图片

热点文章